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携50家绿色食品企业 农业部“特使”赴日破壁

2003/1/13 0:00: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面对日本对华频频设置的“绿色壁垒”,中国食品企业开始主动走出国门,寻求解决之道。
  在产品对接、农业标准化建设、与国际认证机构的对接以及相关立法方面,有关部门也在做出自己的努力。


  破冰之旅
一项针对日本绿色壁垒的行动即将展开———今年3月17日-20日,由国内50家绿色食品企业组成的“绿色军团”,将参加在日本福冈市举办的绿色食品出口贸易洽谈会。
  此次活动的组织者是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绿色食品中心)。它隶属农业部,是负责全国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
  “这是一次破冰之旅。”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马秀山对此举这样理解。
  “这是我们寻求与日本农产品贸易上的一个点的突破。”1月2日,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国际合作处副处长穆建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表示。
  根据穆的说法,这次赴日参加贸易洽谈会主要是“探路”,是“一种宣传和展示”。为了向日本有关方面宣传中国的无公害农产品及其在生产管理、技术标准、环境监测等方面采取的严格措施,加深日本客户对中国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识。“成效比较好的话,农业部可能会直接参与今后的系列行动。”
  一年前的中日农产品贸易争端让“绿色壁垒”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面对日本对华频频设置的“绿色壁垒”,中国食品企业开始主动走出国门,寻求解决之道。
  “我们打的是有准备之仗。”穆强调。
  为了组织此次活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事先对日本农产品市场作了调查,发现当地比较紧缺冷冻保鲜蔬菜、杂粮、豆类等。“绿色食品中心据此通过各省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在全国1756家绿色食品企业中挑选出相关企业与产品。”
  尽管此行一人的花费约在2万元人民币,但报名参展的企业仍十分踊跃。福建龙海嘉荣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主营水产品,据负责销售的黄顺南说,公司2002年出口“不很理想”,下半年出口旺季较之往年同期业绩下降了很多。身为中国绿色食品企业,这次嘉荣公司将由总经理亲自带队赴会,对日本市场是“势在必夺”。
  “之所以参加日本一个区域型的贸易洽谈会,也因为福冈在日本的经济、地理位置都比较特殊,”穆建华说,“福冈是日本重要的食品流通区域。”

  绿色壁垒
中国与日本曾是最大的农产品贸易伙伴。由于地缘经济优势,饮食结构又比较接近,中国的农产品40%是出口到日本。
  但是,2002年中国对日农产品贸易却“举步维艰”。“主要是日本祭起了绿色壁垒,”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研究员郭春敏称。
  “日本对中国农产品的检疫标准已严格到了苛刻的地步,”郭春敏说。他举例,大蒜农药残留检查我国是37项,日本61项;香菇我国是36项,日本达47项。
  而每一项检查可能又层层有“卡”。如菠菜中氯氰菊酯类农药的最
  高限量,我国是每公斤0.5毫克,日本是0.1毫克,比我国的严格5倍;另一种农药的残留量标准则严格100倍。
  “提高标准有保护国民健康的原因,但更多则是一种贸易限制。”郭春敏评价,“保护健康只是一种表象。”
  中国的农产品在价格上有比较优势,尤其是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近年来大量出口日本,物美价廉的中国农产品对日本本国的农业形成一定压力。比如,在日本超市内,100日元可以买到6-7个中国大蒜,而日本大蒜只能买3个;中国产的香菇也比日本产的便宜近1/
  3。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马秀山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近几年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对进口比较敏感。入世前,包括日本在内的国家可以用配额制、提高关税等手段,把成本、供应量控制住;入世后,没有了关税壁垒,中国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的成本降低,日本政府就用“质”来控制,以技术标准、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标准、健康标准、产品标识等“绿色壁垒”来限定供应量。“其实,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贸易手段”。
  这些“绿色壁垒”显然很有效。据外经贸部统计,入世后,中国出口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因农、兽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而被拒收、扣留、中止合同或停止进口的事件大大超过历史同期;包括农产品在内,中国约有74亿美元出口商品因“绿色壁垒”而受阻。
  以单个城市为例,厦门市2002年蔬菜出口同比下降12.6%,水产品下降13.9%;深圳口岸2002年上半年对日本出口蔬菜量、出口额分别下降了27.34%和51.8%。
  另据外经贸部国际经贸研究院统计,2002年1-10月,中国对日农产品贸易额出现逆差,较之2001年的顺差,呈下滑趋势。
  “中国的农产品,必须扫除绿色壁垒障碍。”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更多破“壁”行动
“2003年,我们将采取更多破壁行动,”郭春敏说。
  郭认为,除了贸易保护因素,我国有些农产品也确实存在质量不过硬的问题,“缺乏质量规范和安全约束”。
  如蔬菜种植中使用禁用农药、化肥,水产品养殖中使用药物,等等。
  “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中国的‘绿色壁垒’是跨越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根本所在。”
  如何建立中国的“绿色壁垒”?郭春敏认为,首先是产品对接。日本2002年初出台的《农林物资规范化和质量表示标准法则》中明确规定,只有在完全不使用农药和化肥的农场栽培,并且通过指定的机构检测的农产品,才允许作为有机产品贴上标签在市场上出售。这也就是说,日本此后从海外进口的食品主要可能是绿色有机食品。
  “绿色食品将是我们打开日本市场的利器”,郭春敏说,我国的绿色食品分A级和AA级两个技术等级,整体水平已达到欧盟、日本的标准,其中AA级已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品牌信任度。
  据绿色食品中心提供的资料,到2002年,中国绿色产品总数达到3046个,其中AA级产品68个。绿色食品出口额达8.4亿美元,出口率为11.6%,比2001年翻了一倍多,至今没有发生一起退运事件。
  “绿色产品在我国农产品中所占比例不高,当务之急是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建设。”郭介绍,国家正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对农产品进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今年,无公害食品建设将有较大突破。”据悉,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认证中心将于今年1月内成立。“这两个认证中心成立后,在农业标准化建设上将会陆续出台一些措施,这是对付绿色壁垒的一个长效武器。”
  据悉,中国计划用3-5年时间,让70%-80%的常规品种达到无公害标准,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
  与此同时,与国际认证机构的对接工作也已经展开。据了解,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正以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国为重点,加强与日本农林水产省、美国农业部、欧盟农业委员会以及部分国家认证机构的双边、多边互认合作,而且目前已有很大进展。一旦互认成功可以减少进出口程序,很多农产品还可以“一路绿灯”。
  另一被农产品机构和专家们看好的,是与国际立法的一致性。外经贸大学世贸组织研究会张军生博士称,农产品的质量体系、质量检测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在法律上达到国家间互认,才不会“授人以柄”,很多标准与壁垒也就不攻自破。欧盟、美国、日本都有自己的食品安全法,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还在制定中。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标准化建设,民间已有风气先行。山东安丘市东和食品有限公司即是其中之一,它一年前即已采取行动破除日本消费者心中的“绿色壁垒”。
  东和公司是一家出口大葱、小香葱和山药的民营企业。2002年1月起,它针对日本客户提出的要求,在生产基地全部建立了田间档案,从整地、定植、除草、施肥、灭虫、喷药都有详尽的记录,栽培、发货管理、情报管理、内部监察都确认负责人,并将作物的田间生产档案上网公开。
  东和公司销售副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作了形象描绘,“日本消费者从超市买到我们的一棵葱后,根据所附标签上的检索号码登录查询,便可知道这棵葱在中国是怎样长出来的,知道它的土壤、水质、农药和肥料使用情况以及整个栽培过程,有文字也有图片。”
  即使是这样,2002年东和的出口状况也“不够理想”,比上一年下降了40%。
  “打开心结需要一个过程。”这位副总说。

  日本对中国农产品设置的“绿色壁垒”

  2002年1月,日本政府以蔬菜抽检2.8%不合格为由,对中国的以菠菜为主的生鲜蔬菜实行强化农药检查,所有保鲜蔬菜实行批批检测。
  2002年5月,日本对8种中国冷冻蔬菜实行批批检测,且提高农残留检测的标准。
  2002年9月,日本出台新《食品卫生法》修正案。该修正案规定,可对发现有残留农药超标问题的食品“预先禁止进口”。而根据原来的《食品卫生法》,日本政府只能对进口商“同时期进口”的食品采取废弃措施。
  同时,中国的出口受阻农产品品种从蔬菜、茶叶、蜂蜜扩大到畜产品和水海产品。(见习记者 韦一)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