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绿色食品以低廉价格出手 优质为何难优价

2003/1/3 0:00: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绿色食品以低廉价格出手让我们反思:优质为何难优价?

一位从事绿色食品管理工作的人士近日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今年在我省举办的某次大型绿色食品展销会上,来自省内不同地方的绿色大米生产企业展开了激烈的“价格大战”,直至最后将本来每公斤定价4元多的大米以2.4元的价格抛出,和当时省内价格相差无几,连参展的运费都没有赚回来。

这绝不是个例。每每看到这种现象,都让人心疼,不仅是为这些企业流失的利润,更是为我们好不容易打造的绿色品牌。

观念跟不上:好货叫不上好价

绿色食品生产强调出自最佳的生态环境。不但土壤无污染,就连空气、水源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因子都有严格的标准。同时,近乎苛刻的生产要求和认证费用也增加了绿色食品诞生的难度。据介绍,目前每个环境监测单位(旱田4万亩,水田3万亩)产出的绿色食品每年需付出总计4万元左右的环境监测、质量检测及标志使用费用。

绿色食品的增值就在于此。但现实中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认识这点,尤其是我省特有的环境因素的价值,所以在给绿色食品定价时首先自己就底气不足,而有的人则是小进则满,小富即安,认为多挣一角两角就不错了。

目前,我省绿色食品中虽然不乏一些标价惊人的贵族,但大多数产品与普通食品的价格差距并未拉开,平均加价率仅10%左右,一些粮食产品甚至只多卖了三五分钱。

“说到底,还是我们对当今的消费潮流、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没有足够的认识。”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副主任朱佳宁说,“而对品牌整合、握拳出击重要性的认识上不去是导致好货没好价的另一个严重的观念问题。”

我省多数绿色食品现仍在单兵作战,一地多牌、一品多牌现象严重;进行了一年多品牌整合工作的绿色大米,依旧是几十个牌子竞风流。

狭隘的观念阻碍了我省绿色食品的发展,尽管有不少品牌整合后获得巨大成功的先例,比如黑森集团、完达山乳业等;尽管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说出品牌整合、握指成拳的好处,但“孩子”总是自己的好,谁都不愿意让别人来兼并。

一滴水难敌汪洋,强者才有市场发言权甚至决定权。

手段跟不上:好货难卖上好价

一个产品能否卖出去,能卖到什么价位,关键靠其市场认可度、品牌知名度和质量信誉度。这除了质量,还要做好营销这篇大文章。

采访中一位企业家对记者说,绿色食品的市场定位、目标消费群的确定、做宣传的时机、方式,媒体的选择,甚至产品上市的时间都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盲目行动,再好的产品其结果也是个“完”。

对这点,把饺子卖到每公斤20多元仍供不应求的绿山川绿色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成山深有体会。他说,为了给产品找到一个合理的市场定位,他们在产品问世前半年就开始作市场调查,根据目标消费人群的特点来设计包装产品,之后又投资15万元印制绿色食品手册,从培养绿色消费理念的角度为自己的产品销售做铺垫。

而我省大多数绿色食品企业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努力。目前我省许多企业仍沉浸在通过各种展销会把自己亮出去,被动等待就有客户上门的喜悦之中,而忽略了自己操作市场的能力培养。

市场营销是一门涉及多方面学科的大学问,无论从大包装到小包装、精包装的变化,还是从直销到委托经销商的选择都是一个个利润增值的机会。这一切,我们本来就陌生,如果再不奋起直追的话,那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没有完备的销售体系,营销网络不健全也构成了我省绿色食品难卖上价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据介绍,我省先后辟建了黑龙江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广东物流中心以及北京、杭州、南京等城市的营销网点,但现有的省外营销中心多规模较小,无力承担省内绿色食品的形象展示和配送销售的任务,而且数量也远远达不到满足消费和合理布局的要求。 好的产品能否卖出去,能卖个什么价,这不但是涉及我省绿色食品战略升级的一个问题,更是近些年来阻碍我省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但愿我们能早日觉醒,改变现状,让大自然恩赐的绿色早日为我们创造更多的财富。(贾辉 张桂英)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