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方圆:赞白岩松的食品“投毒”论(2)

2011/5/4 15:20:16 来源:金融界

  保障食品安全是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法定责任。各地各部门既要支持企业发展,也要严格监管。只有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惩处体制机制,严惩违法犯罪行为,才能强化对生产经营者的外部约束力,促进其内部管理能力稳步提高。这虽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却是强基固本之策,各地各部门务必严格落实责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严峻,人们吃的、喝的,经常遭遇问题食品的威胁。从中央到地方,对此重视的程度不断升级,可谓以重拳出击,整体效果还是明显的。

  但由于厂家、商家缺失应有的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在单纯利益驱动原理的影响下,宁可铤而走险,也要以身试法,干起掺杂使假、乱用食品添加剂、粗制滥造、带着质量问题出厂销售等直接危害民众健康的罪恶勾当,已经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

  而一些监管部门,不能守土有责,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不履职,与不法厂家、商家同流合污,严把食品质量安全第一关的防线被突破,大大小小的问题食品接踵而来,防不胜防,屡禁不止,则是一个严重的“食品腐败”现象,食品不安全愈演愈烈。监管失职,民众遭殃,这是当下的一个要害问题。

  一系列问题食品的冒出,都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一些人利欲熏心,在致富上急于求成,甚至不惜动起“歪脑子”。“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豆腐渣”工程等不时涌现,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损害,自然要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一方面监管部门工作不力,工作有漏洞,特别是不能在预防、检测、严惩等环节上动真格,其威严不见,让不法厂家、商家钻了空子。“四名监管管不了一个豆芽”的例子,很典型,说明监管失衡。那些吃里扒外的监管者,必然要受到党纪国法的追究。

  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应该说是造成我国问题食品不能斩草除根的基本要因所在。作为中央和地方必须一手抓依法打击,一手抓监管到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且要一硬到底,不打折扣,不退缩半步。只有这样,才能不辱使命,把住食品安全大关。

  现在,问题食品很严重,对其蔓延趋势和产生的后果不可低估。仅以奶粉为例,就足以说明问题,不可掉以轻心。到3月31日统计,全国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重新审核的1176家企业,包括145家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在内,通过率还不到55%。这意味着还有533家,占45%份额的乳制品企业不合格。其中,31家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不合格,占同类重新审核企业总数的23.45%,比例很大,危害不浅。

  日前,中央领导同志明确要求,对违法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严重扰乱市场,危及人民群众利益甚至生命的犯罪行为,务必依法严惩,公开审判。这是我国狠抓食品安全的又一道严令。

  据了解,4月29日,山西、河北两地法院公开宣判了4件“问题奶粉”案件,14个涉案犯罪分子受到应得惩处。其中,两个被判处无期徒刑,4个被判处10年至15年有期徒刑,解了人们心头之恨。

  在举国严打食品犯罪的同时,也要采取严查严办的措施,整治监管队伍。对不履职、乱作为、与不法厂家、商家沆瀣一气的监管者,绳之以法以纪,实有必要。不清除外鬼,难以有效遏制我国问题食品泛滥的现象。

  食品安全,是维护我国民众根本利益的首要问题。人们吃的,喝的,没有安全保证,本身就是一大人祸。维权维稳,当从食品安全抓起,而将问题食品斩草除根更为紧迫和重要。

  重庆警方近日查获三聚氰胺含量超标的“毒奶粉”2.6万多公斤,三聚氰胺“幽灵”再现,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再加上近期出现的“硫磺生姜”“染色馒头”“牛肉膏”“毒豆芽”“墨汁粉条”等食品添加安全事件,食品市场安全几乎让公众谈“添”色变。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近日出台了一些列措施强力整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食品安全关乎百姓健康,为什么那么多部门管不住老百姓的一张餐桌?非法食品添加的背后存在着怎样的监管困境?

  “一些食品非法添加行为败坏了食品添加剂的名声,其实正当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老百姓无需‘谈添色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记者,目前食品非法添加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把非食品原料当作食品添加剂,如添加柠檬黄、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等;二是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发色剂和漂白剂。

  广东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食品添加剂检测标准滞后使得食品添加剂监管困难。该负责人说:“工商部门一般委托专门检验机构来抽检判定一种食品是否违法添加或是否滥用食品添加剂,但是由于标准只针对已知的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对未列入标准检测范围的未知违法添加物质难以检出,如三聚氰胺曝光之前,乳制品检测标准中并没有这一检测项目。”

  “香精和色素使用很广泛,但是当前却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限定它们的用量。”朱毅说,我国目前大小企业生产上千种香料,却只有40多种国家标准,相关标准缺失导致监管存在盲区。

  近日,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对违法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严重扰乱市场,危及人民群众利益甚至生命的犯罪行为,务必依法严惩,公开审判,营造坚决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社会氛围。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要求卫生部从严审核、制定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国家标准,2011年年底前要制定并公布复配食品添加剂通用安全标准和食品添加剂标识标准,这将对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广东省消委会秘书长罗卫光认为,应当在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销售的上游环节上就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对部分食品添加剂的生产、销售、购买资格进行限制,对部分食品添加剂的销售者、消费者登记备查,建立严格的食品溯源制度。 据新华社

  最近,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继双汇“瘦肉精”事件后,“染色馒头”、“牛肉膏”、过期面包回炉再造、毒豆芽、“猪肉浸泡硼砂假冒牛肉”等相继曝光,甚至还出现了猪肉拌剧毒农药腌制腊肉的事件。这些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给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巨大伤害,也给我国食品安全监督再度敲响警钟。

  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听来让人毛骨悚然。可是,这些有毒食品,却能进入农贸市场,甚至进入超市,购买者还络绎不绝。民以食为天,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今天,市民购买食品虽然颇费心思,但说句实在话,以消费者的凡胎肉眼,是看不出食品有毒的——这不能怪消费者无知,如果要怪,只能怪监管部门失职。为此,我们有理由追问:有毒食品频频上市,监管者哪儿去了?

  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我们不难看出无良商家的黑心。在强烈的利益驱动下,毫无道德底线的无良商家,不择手段地胡作非为,通过生产有毒有害的食品牟取暴利,如之奈何?我们自然希望拿起法律的利剑斩断无良商家的黑手,同时筑起坚固的监管堤坝将有毒有害食品有效阻挡在百姓餐桌之外。

  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次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之后,该查的查了,该抓的抓了,监管似乎很“给力”。可是,平时情况下呢,非法食品添加剂暗流涌动,有毒有害食品充斥城乡,有人认真查吗?有人认真管吗?监管似乎不存在。食品安全出事之后,监管人员呼啦啦冒出一大片;没出事的时候,监管人员却连影子都看不到。这事看起来奇怪,其实并不奇怪。你想,每次食品安全事件,都是领导十分重视的,监管部门自然会倾巢而出。而在平常情况下,没有领导的大力督促,监管部门的积极性自然不会有那么高。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一大帮监管人员中,真正有能力进行检测监管的又有多少?所以,你不要看监管人员人数众多,真正“顶用”的人其实并不多。不少基层监管人员,基本作用,也就是收收管理费,然后再装模作样地进行一下巡查罢了。我这样说,如果有基层监管人员不服气,翻开那份“非法食品添加剂名单”,哪个是基层监管者率先测查出来的?一般是媒体爆出后,监管人员才开始行动。

  无良商家的黑心,加之基层监管的严重缺失,正是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原因。由于基层监管的缺位,黑心商家生产有毒有害食品很难受到有效查处,在利益驱动之下,他们就会放心大胆地“图财害命”。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监管“底层沦陷”之后,食品安全的“天”就会倒塌。要真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当务之急是夯实基层监管的基础。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