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各地动态 > 正文

日照:海还是那片海 “三变”却在如今“生了金”

2011/9/16 10:52:58 来源:中国水产养殖网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句老话,东港也是如此!

    上世纪90年代以前,100多公里的海岸线,曾经让渔民风光无限。 

    “那时候,嫁闺女都愿意找渔民!”48岁的郭朝海是涛雒镇大朝阳村土生土长的渔民,曾20多年“漂泊”海上捕鱼。

    “现在一网下去都可能空着。”说起如今的“惨淡”捕捞,  颇是无奈。鱼少、费用高,让2000多渔民“退海上岸”,寻找新“产业”。

    海还是那片海,如何让它再“生金”?

    变捕捞为养殖,耕养并举!以海养人,东港渔业在“转航”中使出攻守“一变”。

    6月10日,秦楼街道任家台村的养殖户王者强就在海上忙着指挥工人向笼里分扇贝苗。200行贝笼在1500亩海面上,像一条条长龙,场面很壮观。

    “现在放上苗,春节前就可上市了。”王者强对这片“蔚蓝”特别痴情,“去年卖了20万斤,挣了10多万!

    与王者强一样,同为老渔民出身的任守克,可是当地养殖小有名气的“能人”。3000亩海面,扇贝、贻贝、海参,样样都养,率先开发了多品种立体综合养殖模式。仅海上养殖,一年收入达到了40万元,是单纯捕捞的5倍。

    现如今,渔民们给方圆16万亩的这片海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海洋牧场。

    从海上退出来,再回到海里去。同样是吃海,东港在“攻守”布局中“吃”出渔业新活力。

    年产贻贝、扇贝、海参、黑头鱼等10万吨,产值5.15亿元,全市最大浅海养殖生产基地;发展中国对虾、海参、扇贝等海水育苗企业160多家,工厂化海参养殖场35家,存养幼参200余万头,全省三大养殖基地之一;明佳海参、万宝集团海参走进人民大会堂,入选奥运会。

    再次进海,渔民们精心打造的一个个高效渔业区在16万亩海洋牧场迅速成长:秦楼贝藻参立体生态养殖区、涛雒池塘虾蟹贝立体综合养殖基地、两城工厂化海参等多品种养殖示范区……

    变“吃海”为“养海”,为大海注入生命资源!新的“吃海”方式见证东港渔业攻守“二变”。

    5月30日,东港区黄家塘湾海域,一艘渔船正在“放流”作业,在省渔业专家现场监督下,由两城镇万宝水产集团公司培育的9000万尾中国对虾苗放流大海。

    放流大海的不仅是资源,更是财富! 连续五年人工“放流”作业,让东港近海生机无限。

    “这两年,渔民捕捞的中国对虾基本上都是放流的,不放流,市场上就很难吃到了。”区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的工作人员说,“放流养海,社会满意,渔民受益。”

    五年来,11亿尾对虾、梭子蟹、海蜇、西施舌、大竹蛏、牙鲆、金乌贼等苗种放流如海,激活了日渐枯竭的渔业资源。

    让鱼儿回大海,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精心呵护。

    为鱼儿安家,是东港创新养海的又一杰作。把大海划分为块状区域,建设“人工鱼礁”,科学规划“休养生息”,每年往不同的区域播撒人工培育的海珍品苗种,一段时间后,再把成熟的海珍品从海底捕捞上来。

    其实,早在五年前,投资2400万元的万宝海上人工鱼礁项目就已经启动,依托近海浅水域明暗礁石群拓延,形成集团式天然鱼巢,以期留住自然鱼群产卵繁衍,形成鱼群生殖环保链条。

    如今,这里已然成了西施舌等珍稀品种的天然港湾。

    “过去是海养人,如今人要养海,耕海万顷更要养海万年!”市委常委、东港区委书记张永霞点出了“攻守”间的明智之举。

    变卖海鲜到卖品牌,鱼海同卖!这一变,让品牌渔业在卖声中叫响。

    “现在封海了,星鳗加工就要暂停了。” 6月10日,在荣信水产有限公司公司设在海边的强海“星鳗”加工车间,董事长杨淑金说,原来卖星鳗鱼一斤五元,加工的荣信牌鳗丝,在国外则卖到20元,“重产品研发,打自己品牌,利润空间就大了。”

    荣信水产有限公司是东港的一家水产品龙头企业,加工的鱼类、贝类等系列产品,全部出口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年出口能力1.6吨,创汇1.27亿美元。

    如今,美佳、荣信、佳食等年产值过亿元企业群迅速崛起东港,开发的活鲜水产品、冷冻水产品、冷冻调理食品、海藻食品、海洋调味品等30多个品牌产品强势走出国门。目前,全区渔业加工年产量突破8万吨,产值22亿多元。

    海还是那片海,除了海鲜还能卖什么?卖海!这一变,让渔业并轨旅游的航道,休闲渔业风生水起。

    “现在就干旅游,团队、散客都接。” 6月9日,在秦楼街道大泉沟村滨海渔家,刘加力忙得不歇脚,“今年已接待了200多人,收入6000多元。”从渔民变身“店老板”,他投了10多万元,25个标准间,旺季夜夜爆满。

    游客来到他那儿,看海景、吃海鲜,拉网捕捞,观光万亩海洋牧场,归航时带回的“战利品”就在他的店里现场加工。刘加力说:“渔村农家做法做的鱼,味道和城里的就是不一样,游客们都喜欢这种做法。” 

    王家皂、乔家墩子、董家滩、刘家湾……如今,16个民俗旅游村点缀东港沿海一线,2000余名渔民从事“休闲渔业”,一年接待游客2千万人,旅游经济总收入96.5亿元。   

    荣膺全国最大民俗旅游基地,不仅是渔业品牌,更成为东港的闪亮名片。

    从战略性“转身”,到加速度起跑,攻守“三变”让东港现代渔业渐行渐强。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