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食品消费隐忧增多

2002/12/17 0:00:00 来源:市场报
  近日媒体披露的一条新闻使人大倒胃口,说广州、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市场上销售的大闸蟹大都被喂食过氯霉素、土霉素等抗生素及激素。给蟹喂药一“箭”双雕:一是防止螃蟹生病,二是缩短生长期,让大闸蟹加快脱壳过程,长得肥大生猛。一位养殖户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说:“如果都按正规程序养蟹,还赚什么钱?”

  据专家介绍,蟹类长期食用抗生素会通过食物链传染给人,扰乱人体内抗生素的正常杀菌能力,对身体健康危害极大。这种大闸蟹谁还敢吃呢?

  其实,这样的新闻对消费者而言已经司空见惯,见得太多了。据国家工商局和中国消协最近发布的信息,目前市场上蔬菜、瓜果、肉类、副食品超量使用化学药品和激素的情况十分普遍。那些看上去很白的塘藕、芋艿、蘑菇是用漂白剂漂白的;肥大的海蜇、蹄筋是用烧碱催发的;粗粗的黄鳝是靠避孕药喂肥的;鲜嫩的鱿鱼、海参是用福尔马林浸泡的;雪白的面粉制品中含有大量的增白剂甚至滑石粉。烧碱、漂白剂、福尔马林是国际公认的致癌物质,严禁用于食品加工,这些有害元素随着美味佳肴入肚穿肠,消费者哪里还有健康可言?真是叫人心惊肉跳。不久前浙江查获一起“瘦肉精”事件,更是让人不寒而栗。所谓的“瘦肉精”是一种化学合成的含有多种毒素的盐酸,添加在禽畜饲料里可以使猪、鸡、鸭等家禽减肥减少脂肪,加速蛋白质合成,增加瘦肉含量。人吃了这样的“瘦肉”会出现心慌、头疼、恶心、呕吐等药理反应,对身体危害极大。许多年纪大的人抱怨如今的肉没有从前香了,瓜果蔬菜也失去了原汁原味。这种抱怨并非空穴来风没有道理,肉类、果菜的口感变异都是激素惹的祸。比如,自然状态下鸡的生长期通常为14个月,而人工养殖的食肉鸡的成熟周期却只有两个月,因为喂的是含有激素的饲料。如今生长激素被广泛运用于农副业生产。为了让家禽多长肉,就大量喂食“催肥剂”;为了叫牛、羊多产奶,就在牲畜体内注射含有雌性激素的“催奶剂”;为了果菜早熟上市卖个好价线,就过量喷洒“催熟剂”。靠生长激素“催生”的家禽和“催熟”的水果蔬菜既破坏了肉、菜的营养成分和口味,又通过食物链把激素传染给人体,危害身体健康,同时也污染了土壤、水质、空气等环境资源,可谓贻害无穷。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绿色生活”正在成为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呼吁。倡导“绿色消费”固然要提高全民的绿色、环保意识,但这一消费方式的主动权攥在食物的种植者、生产者及加工者手中,广大消费者则是化学制剂的受害者。毋庸讳言,目前“绿色消费”的防线十分薄弱,难于抵挡化学毒素的侵蚀。如同关公镇守华容道一样,“绿色消费”也需要智勇双全的骁将去守关。谁去把关?靠食品的生产者及加工者?难于奏效。目前化学添加剂、生长激素在有的地方或部门泛滥成灾,无一不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少数商人黑透了心,为攫取不义之财早已把消费者的身家性命置于脑后,靠他们把关无异于监守自盗。窃以为,最管用最有效的把关是强化对市场的监控,相关执法和管理部门要加强配合协调,从食物的种植养殖、饲料的配方生产、食品的加工等源头抓起,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多管齐下”打击滥用化学药品的唯利是图者。“绿色消费”向化学添加剂说“不”,在全民中形成“绿色生活、环保选购”的时尚,也需要人们改变生产和消费观念,即摈弃急功近利的“催生”、“催熟”式的养殖、种植方式,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品和生长激素,使家禽、植物、蔬菜、瓜果按照其固有规律生长、发育、成熟、开花、结果。(尹卫国视)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