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对中国大豆食品工业的反思与展望

2001/11/16 0:00:00 来源:中国农业网
  中粮油流通网刊登《对中国大豆食品工业的反思与展望》,全文如下:

  产量下跌 不容乐观
  我国虽说是大豆的故乡,但目前的年产量还不到全球总产量的1/10,平均在1500万吨左右,从1954以前的位居世界第一降到目前的第四位(巴西、阿根廷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美国大豆的年产量居世界首位,达7000余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50%。其实,从1996年开始,我国就已由传统的大豆生产和出口大国成为大豆进口国。2000年,我国大豆的进口剧增,由于大豆品质参差不齐及价格等原因,很多企业宁肯去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采购大豆,也不愿收购国产大豆。

  国产大豆产量一再下跌,但国内市场对大豆的需求却不断增长。目前中国大豆的产量与需求之间相差甚远,2000年,全国大豆总加工量是2354万吨,其中进口大豆1041万吨,缺口近半。榨油厂每年有6~7个月需要靠进口大豆来维持生产,因此,中国被列为“世界第一大”大豆进口国。业内人士表示,南、北美尤其是美国大豆价格优势明显,在中国市场上的每吨售价比国产大豆低500元左右,入世之后,其价格将进一步降低。

  据业内人士介绍,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制作豆制食品和饲料。以榨油为例,全国每月压榨量为157万吨,按每吨榨油利润100元至200元估计,全年为18亿至36亿元。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却因为过分依赖进口而必须忍痛割让大笔利润。

  加工粗糙 品种单调
  从加工制作方面讲,我国传统的大豆食品具有独特的口感、风味,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对大豆有效成分的利用比较充分。但目前还存在品种不多、创新不够等问题。美国的豆制品品种已达到1200种,我国目前只有100多种。并且有些制品含盐量高、保存期短,有些制品加工方法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方式制约了整个大豆产业的发展,豆制品目前出口很少,像北京几乎还是空白。

  此外,我国大豆食品加工的卫生状况还有待改善:在加工过程中,从生产用水到机器设备都存在着二次污染的问题,传统加工辅料如石膏、盐卤等凝固剂、豆腐乳中长期使用的红曲霉天然色素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运输、销售过程制品的水分含量大,极易导致腐败变质。近来在广东、吉林、浙江、辽宁等地发生的“劣质学生豆奶”事件就暴露了豆制品卫生问题的“硬伤”。

  久旱甘霖 商机绝佳
  但是,各方面的信息均已显示:大豆食品将成为人类健康的主流食品,这也使我国的大豆食品工业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

  从1994年开始,根据“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向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提出的建议,我国城市实施了“大豆行动计划”。预计到2010年,我国人均大豆消费量约为16公斤,大豆需求量将达到2310万吨;到2030年,预计人均消费大豆25公斤,总需求量可能达到4000万吨。在食品工业“十五”规划中,我国把大豆食品工业作为食品工业的一个重点,在政策与资金投入上给予扶持,要求在“十五”末,初步形成现代大豆食品工业的构架,实现工业化大豆食品占大豆食品总消费量的30%。

  而在国际上,大豆作为一种健康食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接受。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大豆中含有多种微量的生物活性成分,能防止因营养过剩而引起的“富贵病”,包括高血压和心脏病等,而大受青睐。尤其是近来欧盟境内病牛病、口蹄疫的不断爆发,使欧盟、拉美等国家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许多消费者的膳食结构发生变化,从以动物主转为以植物蛋白为主。这正是我国扩大大豆及其制品对欧盟、拉美地区出口的好机遇。据有关媒体报道,因为一些人用豆浆代替了早餐牛奶,目前欧洲豆浆的价格远远高于牛奶。

  寻求出口 积极应变
  2001年10月在哈尔滨进行的国际大豆加工技术研讨会上,美国北美大豆食品协会的刘克顺博士在分析了我国大豆产业的现状之后,提出了我国大豆产业发展要走国际化道路的建议。

  他认为,在大豆的加工利用上,我国应把重点放在对传统大豆食品加工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上,使其工业化、商品化和标准化;同时要大力投资于大豆食品的研究、开发、推广和销售,重点开发能长期保质的豆制品和方便豆制品,要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各国消费者的产品。

  有关人士强调,大豆食品的开发必须从大豆品种开发做起,增加经费,加强科研,培育新的优良品种。

  有关专家还认为,一些先进国家的加工技术虽然暂时领先,但产品几乎都是转基因食品,我国大部分是非转基因大豆,在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无定论的情况下,我们的大豆食品无疑更具有安全性,因此,我国大豆食品工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