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解决“粮食安全”之道

2010/9/13 9:49:32 来源:网友

    土壤改性、耕地“提质”,未来15年,全国可增加2.25亿亩耕地,粮食年产可增加1—1.5亿吨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目前共有耕地18亿亩,现在的粮食年产量基本能够满足全国平均每人每年400公斤粮食的需求。

  然而,依照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到2050年,全国人口将达到15亿多。照此推算,粮食产量至少还要增加1.2亿吨方能满足需求,仅靠现有的耕地面积显然不够用。而今年以来,频发的自然灾害和全球粮食涨价,也使未来的粮食安全更为引人关注。

  农业出路何在?如何保证粮食安全?

  不久前,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专访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课题负责人赵其国。

  A 【预测】

  【人物档案】

  赵其国 著名土壤学家,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导师。1930年2月25日出生,湖北武汉人,1953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农学系。曾任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所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等,现任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我国及世界土壤地理与土壤资源研究。近几年曾建议并参与国家“土壤质量”及“东南环境质量”等973研究项目,对农业与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清洁生产等重大问题也参与咨询与研究。2008年参与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并担任组长。

  曾获中科院竺可祯奖、国际道库恰也夫奖、第四届日经亚洲大奖,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获国家及中科院奖19次。

  到2050年,我国粮食年产量至少需要增加1.2亿吨,目前的耕地显然不够用

  记者:今年以来,受极端异常气候影响,我国农业灾害多发,尤其是近期部分地区发生的暴雨、山洪和泥石流,使粮食生产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究竟如何?

  赵其国:目前,我国共有耕地面积18亿亩,近3年每年粮食年产量都超过5亿吨,满足了全国13亿人口平均每人每年400公斤粮食的需求。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和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每年旱涝灾害造成的平均减产将近1000万吨。我国现在耕地总面积是18亿亩,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还在以每年300—500万亩的速度减少,并且三分之一的国土正受到风沙威胁,草地退化、沙化、碱化面积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此外,还有工业和农业自身造成的一些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

  我们计算过,未来40年,我国粮食产量至少要增加1.2亿吨才能跟上人口增加的需求。除了大米、小麦等主粮的需求在今后10年会出现先缓慢增长、然后下降的趋势外,其他农产品需求都将出现不同幅度的增加,如奶制品需求将增长6倍以上,水产品需求将增长近3倍,畜产品、饲料粮、水果、食油和纤维总量需求将增长1.5倍多,蔬菜和食糖需求将分别增长75%和1倍。如此增量,仅靠目前的耕地,显然不够用。

    记者:在土地之外,中国农业发展还面临哪些困难?

  赵其国: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受资源短缺、成本上涨、市场竞争、劳动力外流等多重因素的约束,农业的比较效益在不断下降。如果不能实现农业的高值化生产,“三农”问题将不能得到根本解决。此外,全球不确定性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了农业国际贸易竞争;全球能源紧缺与食物安全的矛盾日益突出,也加大了我国农产品贸易难度。

  C 【前景】

  记者:回到土地问题上,目前看来,我国现有的18亿亩耕地不够今后数十年的使用,这个难题有办法解决吗?

  赵其国:当然有。最近几年,我一直参与开发江苏沿海的滩涂资源,取得了一些进展。由于农作物的耐盐性不能超过千分之二,以前沿海滩涂上只能种植蒲草等禾本科植物,白白浪费了大量土地。经过多年攻关,我们对沿海滩涂的土壤进行改性,并解决了农作物的耐盐性问题,目前技术已非常成熟。在盐城临近东海的沿海区域,我们试种成功了水稻和数十个品种的瓜果蔬菜,这些盐地农作物的产量比在普通耕地上的还要高。江苏的沿海滩涂总面积有750.25万亩,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未来沿海滩涂进行以“盐土农业”为主的土地开发利用,大有可为。

  这只是一个方面。此外还有风砂干旱土壤、侵蚀土壤、酸化障土壤等,都可以通过高科技来“改性”,变成耕地资源。再用上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减少中低产田、水肥能耗,增加水肥效率、复种指数等方法来“提质”,预计从今年到2025年,全国共可增耕地2.25亿亩,全国粮食年产量可增加0.5—1%,即年增1000亿斤,至2025年共可增1—1.5亿吨。这样算来,到2050年,粮食产量满足不了人口增长需求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记者:除了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来提升粮食产量,您还有什么好建议?

  赵其国:中国科学院去年发布了我国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便是农业,而我正是“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课题的负责人。为了应对当前和未来几十年的农业难题,我们已经做了些规划,核心是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的要求,构建“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

  现在只要一谈到农业发展,大多数人首先想到高产、高质、高效,却往往忽略了核心的生态化问题。所谓生态化,也就是所有的农业资源,水、土、气、生物资源都要优化,走生态化发展的路。“生态高值农业”将充分应用现代及未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以及新信息技术、新生物技术等武装,将大幅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产业化水平、竞争力和比较效益,将是应对未来农业巨大挑战、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

  发展“生态高值农业”,让“农业的一产、农业的二产、农业的三产”整体发展

  记者:听起来,“生态高值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用高科技来武装农业。能具体谈谈它的好处吗?

  赵其国:高科技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生态高值农业”其实是在传统生态农业基础上,加上了“高值”的理念。现阶段我国农业已进入了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只有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才能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潜力,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一说起农业,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简单地种粮食、种菜。其实,农业本身就包括工业,农业生产需要机械化,农业还要产业化,比如加工业、运输业。农业也有很多第三产业的东西,比如农业旅游等。在此之外,农业还要大力提升附加值,种粮食的同时,发展渔业、家禽、奶业等,并且进入市场经济中,形成产业化,换得更高的产业价值。农业的问题要从农业的一产、农业的二产、农业的三产来整体发展,把农业的产业化的价值、加工的价值、产品的价值加在一起来发展。现在我们一提起农业就是辛苦种田的农民,以后农民都要变成大企业家、大商业家、大的资本驾驭者,农业与社会的其他产业并驾齐驱。生态也不仅仅是把水土弄好,更是要赚钱,就像投资要获得投资的生产率,劳动要有劳动的生产率,一切东西要讲生产率,生态高值农业就是指这个“值”。

    记者:未来几十年,我国现代化的农业会是啥模样?

  赵其国:上海崇明岛有个前卫村,近10年来,这个只有500人口、5000亩土地的村庄,坚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理念,加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沼气、加工业”一体化的生态产业链,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全村年收入有8000万,人均年分配达到16万。这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态高值农业”的典范,虽然目前还是“星星之火”,却值得在上海及全国其他地区推广,希望在未来几年可以形成“燎原”之势,全国各地农村都成为“前卫村”。

  根据我们的规划,今后10年,我国农产品安全、可持续农业、智能农业和高值农业都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届时,我国将获得80—100个具有特定高营养组分或对人体健康具有可靠功效的功能型动植物新品种,生产和加工等环节的污染将得到完全控制,粮食自给率达到95%以上,其他农副产品基本自给;化肥和农药适量使用,开始应用可降解农膜;生产流通全程信息服务将覆盖到县级,实现全国及全球遥感估产、各种灾情遥感监测;初步建立起集休闲、观光、教育、文化于一体的高值化服务型农业产业。40年后,我国将全面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建成农业高值转化的产业体系,形成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城乡一体的新型农业。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