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知识产权破解粮食安全命题

2010/9/13 9:09:22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新闻网

    受俄罗斯禁止小麦出口等因素影响,国际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加之国内遭遇了夏粮减产、西南干旱、南北方洪灾,中国再次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8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了粮食安全问题。

  不容忽视的是,面临粮食安全大考,握有知识产权的底牌至关重要。“确保粮食安全不仅要增加粮食产量,而且要注意掌控我国粮食生产的主动权问题。在现有制度安排下,通过知识产权等制度措施掌控粮食生产链的关键环节,是争夺粮食生产主控权的主要手段。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总结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有效利用知识产权等制度手段,掌控食物生产链的关键环节,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支撑供给是关键

  “粮食问题表面上表现为总量问题,而实质上却是粮食生产与消费严重脱节带来的粮食供给主动权的问题。”  宋敏一针见血地指出。

  以大豆产业为例,2009年全年我国大豆的进口量为4200万吨,进口依存度超过70%,这使得农产品中链条较长、涉及环节较多的中国大豆产业日益失去供给主动权。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认为,近年来,国内大豆生产与加工之所以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其根本原因在于大豆转基因技术自主研发实力不足。据了解,目前,国产大豆的出油率为16%至17%,而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一般在19%至22%,国产大豆出油率明显低于进口大豆。

  而从另一方面看,外资对大豆行业的垄断,是导致大豆进口激增的重要推手。目前,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等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拥有我国40%以上的压榨能力。这些跨国公司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掌握了产业的上中下游,搭建了一个外国大豆进入中国市场的快速通道。

  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显示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在农业国际化潮流的大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在于不断提升我国粮食生产供给体系的竞争力,“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形成技术优势,并借助知识产权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方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食生产供给体系。”宋敏表示。

  同时,专家提醒,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又要注意正确处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关系,防止我国粮食生产体系对外来技术的过度依赖,用自主知识产权支撑粮食生产体系,正是从根本上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

  抓住种子是本原

  要掌握供给主动权,就要从源头上抓起。“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竞争首先就是良种的竞争。”宋敏直指问题核心。特别是以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强化了良种对于一国农业发展及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0年7月底,农业部共受理品种权申请7144件,已授权3251件。从2004年开始我国年申请量一直保持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成员的第四位,仅次于欧盟、美国和日本。通过实施以授权品种为主的超级稻推广项目,2008年至2009年,推广1.6亿亩,增产粮食160亿斤。同时,非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2009年,我国为2种转基因水稻和1种转基因玉米颁发了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

  然而,不容乐观的是,我国种业发展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随着农业国际化趋势的加剧,跨国种子公司加大了在中国的专利布局力度。截至2009年底,在我国受理的3.1万件转基因技术专利申请中,国外申请1.3万件,占42%;转基因植物育种专利1900件,国外申请1121件,占59%。目前,世界主要农作物的72项转化体绝大多数被国外生物公司掌握,有22件在我国提交了专利申请,其中6件获得授权。跨国公司利用专利战略向农业产业链渗透的举动,日益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与警惕。

  相关专家表示,面对强大的跨国种业集团,目前我国的种子企业不仅育种创新能力弱,而且缺乏利用国内外知识产权制度对育种成果进行战略保护和利用的能力。目前,我国有种子企业8000多家,但拥有自主品种权的企业不过百余家。杂、多、乱、小、散,是国内种业的明显特征,与美国孟山都、瑞士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巨头形成鲜明反差。我国前10强种业在世界种子贸易中所占份额仅为0.8%。我国自主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如果我国种子供给主要受控于外国公司掌控的知识产权,这将给我国农业主权和粮食安全带来很大隐患。”宋敏表示。

  因此,迅速提高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研发创新能力,增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拥有量,对于从种业源头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实施战略是保障

  在重点明确的基础上,我国已经日益注重从机制和政策上为农业知识产权提供保障。

  2010年1月,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其中提出,要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

  2010年6月,《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更是为增强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实行农业知识产权战略,迅速提升我国种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参与纲要的制定,让宋敏对于纲要的重要作用有着更为透彻的认识。

  同时,在他看来,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围绕知识产权均有功课要做:国家一方面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创造出更多的品种和技术,增加对种粮农户的科技支撑;另一方面,应完善制度机制,促进农业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和知识权产业化,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升级。

  此外,国内农业科研单位应当苦练内功,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同时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加强与农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资源,逐步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种子、肥料等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主动参与农业国际竞争,积极应对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本土化战略。

  在战略的指引下,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措施将会落地,为粮食安全筑起牢固屏障。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