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三百万尾“鱼子鱼孙”被放流“回家”

2010/7/2 17:03:21 来源:网友

  2010年度宁波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行动拉开帷幕

  昨天上午,在一阵气笛的长鸣声中,装载着300余万尾大黄鱼苗的“闽平渔F929”活水船,从象山黄避岙乡的西沪港网箱养殖区起航,驶往大黄鱼的“老家”——南韭山海域,由此拉开了2010年度宁波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行动的帷幕。

  按照计划,我市今年将在象山港、韭山列岛保护区、渔山列岛保护区等海域增殖放流大黄鱼450万尾、黑鲷120万尾、黄姑鱼20万尾、东方对虾2500万只、日本对虾1.5亿只、梭鱼15万尾、毛蚶450公斤、三疣梭子蟹900公斤。同时,我市还将在姚江和市区城市河道等水域增殖放流四大家鱼2000万尾。

  据水产专家介绍,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放流前,必须对现有渔业资源进行本底调查,然后论证确定放流的品种和规格、放流地点和时间,如梭鱼选择在水质较稳定、底质自然饵料丰盛的沿岸海域;黑鲷选择在沿岸礁石相对多的海域;大黄鱼则选择在水流湍急的象山港口附近海域以及靠近大目洋的韭山列岛深水区。放流后,还要对放流品种开展跟踪、调查研究及日常执法检查等各项具体工作。

  自1982年开始,我市在象山港、渔山列岛和韭山列岛等海域以及姚江流域进行了持续的增殖放流行动。到2009年底,累计增殖放流大黄鱼、黑鲷、梭鱼、曼氏无针乌贼、黄姑鱼、梭子蟹、毛蚶、香鱼、石斑鱼、四大家鱼、中国对虾、中华绒鳌蟹等鱼(贝、虾、蟹)种近16亿尾(只),投入资金超2400万元。通过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对恢复渔业资源,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多样性,形成稳定的鱼类种群结构,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但调查结果同时显示,违法作业对放流群体的损伤程度非常大,尤其是对集群性很强的黑鲷幼鱼。

  据悉,为了有效实施象山港及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项目,避免刚放流的种苗受到人为破坏,今年伏季休渔期间,市渔政执法支队将依法加大对海洋生态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主要包括查处在象山港及附近海域的拖、张网作业,禁止电鱼、毒鱼、炸鱼等非法捕鱼活动,对违法者将处以5万元重罚。

  象山投放70座人工鱼礁

  中国宁波网讯 大海里的鱼儿也有“房子”住了。日前,在卫星定位系统的指引下,象山县海洋渔业部门在渔山列岛海域投放了70座水泥浇注的人工鱼礁,为海洋生物构建“海底森林”,打造渔山海域“海洋牧场”。

  设置人工鱼礁培育渔业资源是国际公认的改善海洋生态的方法,把废旧渔船或经过特制的水泥构件沉到海底,以营造出小型海洋人工生态系统,为鱼类等生物提供索饵、繁殖、生长、发育的场所。此外,鱼礁的表面还可以附着藻类和贝类,可以间接起到净化水质、防止赤潮的“生物吸尘器”效果。2004年11月,象山首次在渔山列岛白带礁—牛粪礁—五虎礁—观音礁海域投放了7座报废渔船单船礁体,取得了良好效果。

  据了解,本次投放的人工鱼礁规格为3.2m×3.2m×3.2m,礁体单个重量达15吨,礁体沉于白带礁—牛粪礁附近,投放海域范围为50m×50m的正方形,可营造出一批小型的海洋人工生态体系,为海洋生物资源提供栖息、繁衍空间,保护渔山海域生物种群。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