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粮食是个“天”大的问题

2004/6/21 9:15:3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央的政策导向十分明确,保证农民种田赚钱,增产增收,把促进粮食生产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农业走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把政府补贴与市场导向结合起来;提高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鼓励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把解决短期问题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

  粮食是个“天”大的问题。中央从今年发布的一号文件起,就始终强调加强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设,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而近一段时期,中央的主要领导同志,更是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反复强调落实政策,促进粮食生产。

  一个时期以来,国内粮价一反往日的低迷,快速上扬,冷落了几年的话题,再度成为热点。粮价上涨,对粮农来说,是一道福祉;对市民而言,是一份负担;而在一些学者眼里,成了经济发生某种转折的前兆。的确,粮食不仅用以充饥,而且是养殖业和许多加工业的基础原料。粮价上涨,产品成本增加,发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就有了可能。更为重要的是,粮价上涨,意味着粮食供求发生了变化。中国人多地少,一旦粮食出了问题,势必造成恐慌。在国际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把弥补粮食缺口的希望寄托在别国身上,难免会受制于人。对此,我们有过切肤之痛。比如高科技产品的进口,纯粹的市场行为,却成了某些国家手中的牌。如果填肚子也指望进口,中国恐怕要事事唯唯诺诺,惟人马首是瞻了。所以政府把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看成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须臾不敢掉以轻心。

  然而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粮食产量已从1998年的51230万吨,降至2003年的43067万吨,连续5年走低。粮食所以减产,是因为种粮收益低。种田不赚钱,一部分农民将土地撂荒。比较收益低,耕地被挪作它用。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也要消耗大量的土地。我们常说,粮食是特殊的商品。从供给的角度看,粮食生产周期长,比不得其他产品,即使行情看涨,也无法加班加点立刻生产出一批。粮食生产的季节性特别强,要是错过了农时,就只好等到来年了。所以价格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总有一段时滞,今年的价格,只能改变来年的生产。而农田一旦被占用,或者肥力遭到破坏,要好几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无法复耕,市场价格再高,粮食产量也难以增加。因此,要确保粮食安全,在粮食供求出现缺口的趋势时,政府就得统筹兼顾,未雨绸缪。

  要促进粮食生产,必须改变种粮的比较收益。提高种粮收益的主要办法,一是规模经营。将几十户的农田由一户耕种,多中取利,但要以转移大量的农民为前提。二是提高粮食价格。作为生活必需品,粮食价格上涨,既受供求关系的制约,又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能水涨船高。三是政府补贴,降低粮食生产的成本。囿于中国的国情,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政府补贴就成了基本的手段,为此,中央出台了很多政策。如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减免农业税,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推广先进适用的粮食增产技术,为种粮农民提供更广泛的科技服务,保证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为购置大型农机具给予补贴,加快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等。中央的政策、导向十分明确,就是保证农民种田赚钱,增产增收,把促进粮食生产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就是引导农业走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把政府补贴与市场导向结合起来;就是提高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鼓励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把解决短期问题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

  由于粮食的需求弹性小,价格下跌会更加剧烈。为了避免粮价暴跌,谷贱伤农,政府就得加大按保护价收购的力度,增加国家储备。国家储备,从短期讲,政府可以通过购进或抛售,调节不同年景之间的余缺,稳定粮价;从长远来说,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粮食的供求关系,储备最终要流入市场。如果像1998年以前一样,粮食连年增收,出现阶段性过剩,市场粮价低迷,政府即使有心“扶盘”,保护粮农利益,限于国家财力,也难以长久支撑。

  因此,在政府“始终坚持加强、支持、保护农业不动摇”的同时,还要有另一手安排,就是改变粮食商品的特殊性,增大其需求弹性。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用途越是广泛,它的需求弹性就可能越大;相反,用途越是单一,它的需求弹性就可能越小。这是因为,如果一种商品有多种用途,当它的价格较高时,消费者会减少购买,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上。当它的价格逐渐下降时,消费者的购买量就会增加,将商品越来越多地用于其他的用途。如果粮食不仅用于充饥,而且用于养殖,用于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粮食出现供大于求、价格下降时,人们就会用更多的粮食养猪、养鸡、养鸭,就会把粮食加工成各种食品和其他产品,既开辟了粮食的销路,又因需求增加稳住了价格。在粮食供应出现缺口、价格上涨时,人们会压缩养殖和各种加工的粮食需求,优先用于解决温饱,既缓解了粮食短缺,又因需求减少抑制了价格暴涨。粮食的多种用途,既是粮价的“稳定器”,又具有蓄水池的作用,辅助国家储备,确保粮食安全。因此中央提出,主产区要立足粮食优势,“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要“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要“扶持主产区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是发展精深加工”。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