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谁冷落了绿色葡萄

2003/1/22 0:00:00 来源:市场报
  辽宁省盖州市红旗镇的葡萄2000年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几年来当地花在“绿色食品”这块招牌上的资金近20万元。然而“金字招牌”并没有如愿带来“金子”,绿色葡萄披着普通外衣流入了市场。

  每年的8月到10月是红旗镇葡萄销售旺季。按绿色标准生产的农民领到一张绿色食品生产合格证后,他们的葡萄就能贴上绿色标签进入市场。可红旗镇的果农如今不再稀罕这张绿色通行证了。负责合格证发放的红旗镇达营村技术员吴盛新说,他手中的绿色葡萄生产合格证去年夏天一张也没发出去。

  绿色葡萄证怎么不吃香了呢?红旗镇镇长姜国斌解释说,农民要看效益。刚开始大家都指望着靠“绿色食品”的牌子卖个高价,可结果绿色葡萄的优势没有在收购价上有太大反映。2002年,盖州市葡萄产量增加,行情却下跌,红旗镇的绿色葡萄虽然不存在滞销,但也和普通葡萄一样随行就市,售价从前年的平均每公斤0.9元降至0.3元,比周边乡镇的普通葡萄只高出1角钱。吴盛新算了一笔账,绿色葡萄生产每亩的用药成本要比过去增加100多元,产量按规定要控制在每亩1500至1750公斤。而普通葡萄每亩的产量能高出500公斤。所以尽管单价略高,但绿色葡萄亩收入和普通葡萄差不多。

  红旗镇政府有关人士认为,绿色葡萄陷入尴尬境地,就是因为缺那么一家有规模、资金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市场没打开,没法体现绿色葡萄的优势。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后,红旗镇专门成立了一家“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但这家公司规模太小,每年仅能收购500万公斤葡萄,只占全镇绿色葡萄产量的1/6。

  长期以来,红旗镇的果农大都是坐在家里等客上门收购葡萄。目前,红旗镇的绿色葡萄产量占全盖州市葡萄产量的7%,而到盖州市收购葡萄的客商是哪儿的葡萄便宜上哪儿去买,绿色葡萄并没有物以稀为贵。姜国斌说,外地客商愿意要红旗镇的葡萄,因为他们知道咱这里搞绿色生产了,但他们的收购价并不按“绿色”来定。农民怕葡萄烂在架上,价格不高也得卖。外地客商不要我们的绿色食品标志,我们的葡萄实际上是以绿色葡萄的品质、以普通葡萄的外衣卖到了市场。

  看到绿色葡萄和普通葡萄在经济效益上没有明显差别,红旗镇的农民按绿色标准生产的积极性也不高了,一些农民偷偷用上了激素,好让葡萄外观更红。技术员吴盛新无可奈何地说,价格上不来,我们说话腰杆也不硬,没法子强制大家不准用激素。

  笔者在辽宁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看到一大堆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标牌,但在市场上笔者并没有找到这么多的绿色食品。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计,截至2002年6月底,我国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共有2791个产品,但真正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只有1402家,其中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大型企业只有312家,占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总数的22%。

  绿色食品生产和消费正在成为全球一大热点。我国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绿色食品生产区域遍布全国31个省、市、区近6000万亩土地。十年间,我国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网络。但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理事唐安来认为,认证和质量监督仅仅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前半段。作为一项产业,绿色食品的最终环节是要进入市场,跨不出田间地头和车间,绿色食品产业岂不成了“半截子工程”。(刘菁 杨成军)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