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食品安全没招儿,就“列入政绩考核”

2011/5/18 6:56:18 来源:经济导报

   矿难一再发生,为了扭转事故频发的势头,国家把安全生产列入官员政绩考核;节能减排目标艰巨,为了确保完成,国家把节能减排指标列入官员政绩考核;房价屡调屡涨,为了消弭民怨,国家把稳定房价列入官员政绩考核;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在中国,必须办好却屡办办不好的事情,一般最后都要“列入政绩考核”,再不行就一票否决。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既可以理解为中国的社会经济管理中仍然带有浓重的人治色彩,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什么事情只要“列入政绩考核”,就比不“列入政绩考核”好很多。“领导重视”在很多情况下还是管用的。

   但是我们依然有两点担心———

   其一,细数列入官员政绩考核的项目,其实已经不少了,譬如社会稳定、计划生育、菜篮子工程、耕地保护、教育投入、安全生产、节能减排、房价调控、食品安全等等。我们担心,这么多列入考核的项目,没个“重点”,说不定时间一长官员就忘了。但是精简考核项目似乎也不妥———你说哪个不重要?都挺重要的。

   其二,谁来考核、怎么考核才是大问题。如果由官员考核官员,并且考核的内容和程序不透明,人们就有理由担心这种考核会走过场。无论是节能减排中的“拉闸限电”,还是房价调控中的“越调越涨”,究其原因,就是在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时,实行的是“官考官”,民众被排斥在外,对官员的政绩构不成实质性影响。

   笔者倒有个建议:首先公布考核的内容和程序,再由各级人大牵头组织考核委员会,委员由社会公众担任,并且建立“委员库”———就像高考题库一样,随机抽取。考核时官员接受委员质询,委员当场打分,无记名投票。考核结果对社会公布,并对官员的升黜奖惩具有决定性影响。

   这项建议被采纳的可能性有多大?不会很大。因为这样的考核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考核太“生硬”、太客观。合格就是合格,不合格就是不合格,公众评委是不会跟被考核人客气的,没有一点“全面考量”、“辩证看待待”、“综合平衡”的余地。第二,官员的命运由考核的客观结果直接决定,而不是由官员的上级决定———尽管上级在任免奖惩下级时也会十分注重考核结果———不大符合“原则”。

   谁能决定官员的命运,官员就为谁干活(或干给谁看),这是最朴素的真理。把食品安全列入官员的政绩考核,是期望通过上级对负有责任的下级加大考核和奖惩力度,促使有关官员抓好食品安全。尽管这项措施在目前情况下会有一定作用,但少数人的间接监督,总不如多数人的直接监督有力、有效。

   还有一个官民利益一致的问题。笔者的同学在某省直机关当处长,她有签字权,所以外地同学来济南聚会时,我们常常到她单位的宾馆吃一顿。她很热情地介绍:猪是他们院的副食品基地养的,鱼吃的饲料不含激素,西红柿没有喷“催熟剂”……

   有各种“特供”或自己的副食品基地,官员们治理食品安全的劲头就不迫切;如果官员和公众一样,上顿“苏丹红”,下顿“福尔马林”,治理食品安全的劲头就大一些。推而广之,只有公仆和主人吃一样的饭,过一样的日子,才能深切体察到主人疾苦,为主人,也为自己管好食品安全。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