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重典治乱,食品安全“乱”在哪里?

2011/4/25 16:48:42 来源:凤凰网

     当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走到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我们才发现,所谓的“吃穿住行用”的非正式考核标准中,第一条就遭到了严重的挑战。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毒豆芽”、“硫磺姜”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食品安全的乱象已经到了唯重典方可治世的境地。

     据中国《小康》杂志发布的年度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显示,近七成公众对食品“没有安全感”,而与此同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马后炮”式的食品安全执法方式,更让民众对食品安全的前景增添了不少的忧虑,在一定程度上说,“谈食色变”的民间隐忧正在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畸形滋生。

     食品何以变得不那么安全?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隐藏着很深的社会管理机制存在的漏洞和矛盾。通观一系列频发事件,我们不难发现,食品不安全主要是人为污染和“添加泛滥”,而让百姓的食品变得不那么安全的症结,似乎还不在这些表象,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落后,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源头分散,政府监管难,这些都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症结所在。

     然而,再硬朗的政府监管政策和企业主体责任,再先进的产业生产方式和标准化程度,也只能是物化或量化的食品安全紧箍咒,在这些既合理又科学的配套机制运作下,食品安全的乱象肯定会有很大程度的遏制,这是毋容置疑的。但如何才能真正堵住食品安全生产领域的侵蚀渠道,除了相应的社会管理惩治机制,更需要道德层面的教育引导来做辅助。

     食品安全曝光后,政府执法力度的跟进,着实让那些非法企业和不法分子受到了严惩,也震慑了一批蠢蠢欲动者。但如果我们仅仅将“重典治乱”伸向非法生产企业和不法分子的行为上,显然只能起到“饮鸩止渴”的作用,而深深盘踞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投机获利心理,不仅没能及时铲除,还会在社会上持续发酵,并伺机卷土重来。

     有一句至理名言,揭示了食品安全的乱象之源:“企业家身上是否流着道德的血液”。瘦肉精事件刚刚结束,上海超市便曝出“染色馒头”事件,随之,“毒豆芽”、“硫磺姜”、“鱼肉注水银”等事件接踵而至,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频发事件背后,正是诚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让非法企业和不法分子有了一而再再而三进犯食品领域的恶劣行为,也让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机制曝出了它的滞后和局限。由此,重典治乱,乱象不仅在制度,还在道德。

     我们有理由怀念“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过去岁月,因为,我们怀念的是那个时期人们的道德风貌;我们更有信心期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满面春风,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塑,让我们终将焕发更为高尚的道德情操。(罗俊锋)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