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问题食品频现显监管体制弊病 监管动静大收效小(4)

2009/10/26 14:18: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对小作坊监管“吃力不讨好”

  对规模企业监管省事更见效

  特有的市场环境形成了特有的执法“怪圈”。某市场监管人员直言,在查处一些问题食品生产企业时,按照所示地址根本找不到工厂所在地,有的小作坊还盗用异地过期的QS证号混入流通领域。

  安徽某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人也曾感叹,因为大型企业管理比较规范,事故发生率低,监管起来更见成效,所以很多部门就争着管、抢着管;而对于小作坊、小企业,一是怕管不住、执法成本太高,二是怕没有管好还要承担责任。职能部门通常躲着走,谁也不去管,客观造成小作坊落网率较低。

  即使失手落网被取缔,小作坊换个地方重新开始的成本也较低。面对这样的游击战,监管部门即使愿意努力去履行职责,也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小商家在利润的驱使下,面对能够承担的违法成本,往往铤而走险牟取暴利。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为小作坊遍地开花提供了庞大的市场支撑。在大城市超市、批发市场等零售终端监管力度较大,证照要求高,小作坊生产产品难以进入。然而在庞大的农村市场以及城乡接合带,监管力量不足,加上城乡接合部的消费者维权意识低,对于这一大块市场的食品监管将是一个巨大挑战,也是食品监管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如何切断这一市场支撑,成为目前面临的难题。  

  食品监管应与市场经济发展并行

  现有格局下食品监管前路漫漫

  事实上,百年前的美国劣质、假冒、伪劣产品猖獗,在新闻媒体的揭露中,肮脏的加工厂、有毒的食品添加剂、危险而无用的药物比比皆是。最终,在舆论的压力下,1906年美国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1938年通过了更为严格的联邦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

  同时,经过近百年的优胜劣汰,目前美国市场生产经营食品的基本都是大公司。早年美国成千上万家屠宰场已合并成13家,几乎垄断了所有美国人食用的肉产品。而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分管的肉蛋之外的食品生产者和流通企业也仅5万多家。对这些公司来说,违法经营、短期图利的行为是非常不可取的。公司需要为所有工厂的食品安全负责,监管部门管理起来就相对容易,执法效果也更突出。

  垂直式管理的监管方式也使得美国追溯体系比较完善。所有食品均可追溯至原产地,出事后既容易迅速查出祸根,进行防治,同时也能严惩祸首以儆效尤。至此,美国形成了法规、监管、标准体系以及社会诚信体系这四大食品安全体系支柱。

  因此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的食品监管体系也应完善处罚机制,同时建立类似“黑名单”制度,让利欲熏心的企业主“一次违法、终身出局”,切实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状。

  可喜的是,国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就是中国食品安全一个标志性事件。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中国的食品监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把食品安全事故扼杀在摇篮中,将是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认真思索的问题。

  随着市场标准的不断提高以及诚信制度的建立,相信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人,会在一次次实践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市场信用制度以及食品追溯体系。届时,或许这种流通消费领域不断曝光的问题食品才能变得不再寻常。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