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伊利事件:MBO隐性操作失败的例子

2005/5/12 15:50:30 来源:中国保险网
    官方的MBO禁令之前,有关操作属灰色区域,管理层多在暗中操作,算尽各种机关,但伊利的例子显示,隐性MBO似乎神鬼不觉,但背后潜藏的风险相当巨大。
    伊利的计划是通过购买国债进行MBO,但分析人士已看出端倪,04年之后接二连三的事件使伊利的MBO计划逐渐浮现。
    1、闽发出事:04年初,闽发证券涉嫌违规操作国债回购,证监会介入调查。郑俊怀被迫卖出在闽发的国债,全部转入金通证券。但伊利后来被揭发通过子公司---牧泉元兴重施故技,委托金通证券买入2.3亿元的国债。
    2、独董发难:04年6月28日,伊利的3名独立董事发出《独立董事声明》,要求聘请独立审计机构,对国债投资、华世商贸的股权进行专题审计。结果3名独立董事中,俞伯伟04年6月29日被罢免,王斌在8月3日辞职,郭晓川则依然留任。俞伯伟质疑,伊利股份好像是宁可亏损也要买国债,可能与MBO需要的资金有关,国债投资似乎是股份公司资金体外循环的通道。3、官方介入:04年7月证监会介入调查,至此,郑俊怀已是黔驴技穷。04年12月17日,内蒙检察院刑事拘留董事长郑俊怀、副董事长杨桂琴、董事郭顺喜等人,伊利的管 理层也换上其它人士。
    值得注意的是,伊利在闽发证券的委托国债投资户口是二级托管户口,账户的一切活动毋须在财务报表上反映。即使购买国债用的2.9亿元资金转移到金信信托名下,外界也无从知晓。但上述调查的结果显示,伊利用于国债回购的2.9亿元资金转到了金信信托名下,而郑俊怀就是金信信托的幕后委托人,后者掌握的伊利14.33%的股权实际上便由郑俊怀掌握。即是说,郑俊怀控制了伊利20.87%的股份,完成了对伊利的MBO。
至05年3月17日,证监会已完成对伊利的调查,现在还无法定论高管被拘是否由于隐性MBO所致,但事件对伊利造成的伤害无法估计。04年12月31日,伊利全部售出持有的国债,收回投资资金4亿元,亏损1,200万元。对伊利来说,损失金钱以外,还损失了投资者的信任。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