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人造肉”要摆上餐桌,还需消除“软肋”

2019/8/13 15:32:33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

在各种貌似合理甚至高大上的概念背后,也潜藏着各种风险和难题。“人造肉”想要真正摆上中国消费者的餐桌,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据媒体报道,由北京工商大学实验室团队与植物肉品牌合作研发的中国第一代“人造肉”,预计将于今年9月正式上市。这意味着,市场上热议已久的“人造肉”将掀开神秘的面纱,接受中国消费者的品尝和检验。这也就是说,“人造肉”要从实验室真正摆上餐桌,还需得到普通老百姓的认可才行。

自2012年荷兰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人造肉”以来,“人造肉”的概念很快风靡全球。事实上,“人造肉”不仅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了一股风潮,在技术向市场转化方面也迈出了切实的步伐。目前,包括汉堡王、赛百味等快餐巨头已提出了庞大的“人造肉”汉堡或三明治等产品计划,麦当劳也表示会对“人造肉”汉堡密切关注。

“人造肉”之所以得到资本市场及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原因有多种多样。一方面,在全球人口不断膨胀、贫困人口有增无减的情况下,“人造肉”被认为是解决人口基本温饱的一剂良方。另一方面,“人造肉”符合健康、环保等现代饮食的要求。此外,庞大的市场规模也是吸引各路资本纷纷涌入的一个重要原因。据预测,五年之内,“人造肉”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100亿美元。

但是,在各种貌似合理甚至高大上的概念背后,也潜藏着各种风险和难题。在资本市场上,“人造肉”概念股一开始牛气冲天,但很快就归于平静。即便是美国唯一一家专门生产“人造肉”的超肉公司,其股票也是泡沫破灭,股价甚至一度跌破了发行价。而价格则是“人造肉”走上普通民众餐桌的另一个障碍。在美国的超市里,“人造肉”的价格要比传统肉类贵20-50%。老百姓愿不愿意花更大的价钱去吃假肉,显然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口味是“人造肉”最大的软肋。尽管制造者们想了很多办法让植物肉的口感和真肉更加接近,但在挑剔的中国人的舌尖上,恐怕口感上的区别一尝便知。另外,“人造肉”的形态恐怕也不太符合国人的要求。比如糖醋排骨、红烧肘子等菜品,恐怕就很难以“人造肉”的形式呈现。事实上,许多植物性质的假肉,如素鸡、素鸭、素烧鹅等,在中国传统的食谱中早已存在,但时至今日,这些食物还远远谈不上取代真正的肉类。

由此可见,“人造肉”想要真正摆上中国消费者的餐桌,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除了技术上仍需发展和改进、价格上要更加亲民外,形态和口味等主观因素也是影响其市场化的一大障碍。当然,在崇尚“民以食为天”、以及越来越追求健康环保的国民面前,“人造肉”仍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值得去试水和探索。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