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为牟暴利 出售毒素严重超标花生油 为求效果 故意将泻药加进减肥食品

2019/6/28 9:35:29 来源:新快报 张毅涛

  广东警方严厉打击食品犯罪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前5月破刑案464起刑拘1431人。

  6月27日,新快报记者从广东省公安厅获悉,针对当前部分领域食品犯罪的突出问题,省公安厅将严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作为全省公安机关年度重点工作,全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今年1至5月,全省公安机关共破获食品刑事案件464起,刑拘1431人,打击成效位列全国前列。其中,广州警方共破获食品犯罪案件125宗,依法刑事拘留276人,逮捕218人。

  典型案例 1

  制售毒素超标花生油 不到两月就卖出9吨

  2018年5月23日,公安机关对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水藤村唐某雄销售的花生油进行抽检。6月5日,经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检验,该花生油黄曲霉毒素含量严重超标,足以造成严重食源性疾病。6月6日公安机关对唐某雄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立案侦查并抓获犯罪嫌疑人唐某雄,经问讯其销售的花生油从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的佛山市百顺食品有限公司进货。

  据办案民警介绍,佛山市百顺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3月22日,经营使用植物油生意,老板黄某强在明知生产、销售的机榨花生油未经检验,黄曲霉毒素B1会超标的情况下,依然直接销售,并提供合格的“一级油、二级油”检测报告给客户用于应付相关机构检查。在价格上,由于其机榨花生油不经过冷虑、沉淀等过程,销售价格比二次加工后的净滤油便宜1元/斤。

  经佛山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中心对佛山市百顺食品有限公司的机榨花生油进行检测,其黄曲霉毒素含量为109.5ug/kg(标准为≤20ug/kg)。经查证佛山百顺食品有限公司自2018年4月2日至5月30日共销售机榨花生油9.0348吨。唐某雄、黄某强等犯罪嫌疑人已先后批准逮捕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

  典型案例 2

  热销减肥食品含“毒” 食用过量可致死

  今年初,广州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通过市场巡查,发现保健品市场上十分流行的一类宣传食用后能清肠排便从而达到减肥效果的青梅、玫瑰茄等果脯、蜜饯类食品,可能添加国家禁止添加的非食品原料。消费者反映,在服用少量该产品后,即出现明显甚至严重的腹泻状况。而在这款产品注明的配料表中,却没有任何一项具有强效致泻效果的成分。

  侦查员将样品带到北京一家药检机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送检样品中分别含有双醋酚丁、脱乙酰比沙可啶两种具有通便导泻作用的化学物质,人食用过量会对人体器官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死亡。

  由于这两种物质并非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食品禁用物质,侦查员依法邀请广州市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食品安全库的多名行业权威专家进行集中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违法添加双醋酚丁、脱乙酰比沙可啶这两种非食品原料的食品属于“有毒、有害食品”。

  有了这一法律支撑,4月26日,食药环侦支队组织警力对涉案公司开展突击抓捕,成功控制丁某、杨某等15名涉案人员,扣押“曼曼轻”酵素青梅、“恋瘦”酵素玫瑰茄、“恋瘦”酵素葡萄柚、“恋瘦”综合果蔬酵素粉成品等产品共计45万包,涉案金额达500多万元。6月18日,在广东省公安厅的指挥协调下,广州警方调集警力赴省外捣毁向涉案公司提供有毒、有害食品半成品的生产加工厂两家,控制员工近百人,现场缴获青梅、玫瑰茄等果脯、蜜饯类有毒、有害食品共30余吨,经初步统计,其累计销售金额5000余万元。

  目前,上述4名工厂老板丁某、杨某、邓某、张某因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典型案例 3

  酒瓶藏假二维码 销售假酒21万瓶

  制售假酒产业链是一个“圈子”文化,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灌装、包材贴标、对外销售、物流运输多环节运作,涉及大量的从业人员。今年3月,广州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通过犯罪财富调查工作,逐步发现了一个以袁某为首的生产、销售假酒团伙。该团伙的窝点经营时间长、生产数量大、销售区域广,同时拥有假酒生产、打码、包材出售、制作假二维码及伪网站的完整体系。

  在侦查过程中,专案组发现袁某与番禺区某计算机服务部技术人员陈某长期频繁联系,经深入调查发现,陈某从2014年开始为袁某制作8种洋酒品牌的假二维码和假网站,袁某将陈某提供的假二维码印制在生产的假酒瓶身上,号称扫码后可鉴定酒的真伪,并可以进入网站享受购酒优惠。然而,所谓的真假鉴别都是“安排”好的,陈某设计好了所谓真假鉴别的页面,消费者扫描假酒瓶身上的二维码后都显示是真酒,然后会自动链接进入假酒网购平台。

  在摸清了袁某团伙分布在天河、白云、番禺区的7个假酒生产、物流运输、网络销售、假网站制作窝点及运作规律后,5月16日13时许,食药环侦支队组织警力,兵分多路展开收网抓捕行动,抓获涉嫌制售假酒的犯罪嫌疑人8名,老板袁某及主要目标嫌疑人悉数落网,现场缴获假冒多种知名品牌洋酒、白酒2000多瓶。经查,该作案团伙长期从事假酒生产,通过购买低价酒灌装成高价酒,累计销售假酒约21万瓶,总涉案金额约4500万元人民币。

  典型案例 4

  凉茶治病有特效?

  原来里面有“毒”料

  凉茶是一种深入广东人心的饮品,很多人在出现上火、感冒时都喜欢喝上一杯。然而,今年1月,广州市海珠警方接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移送的群众举报线索:在海珠区西滘大街的“桂×凉茶”凉茶铺购买了1瓶凉茶饮用后,竟在瓶底发现有白色和黄色颗粒,怀疑凉茶内加入了药品,担心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海珠警方迅速联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该凉茶铺现场抽样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该凉茶铺出售的凉茶中含有布洛芬、水杨酸等西药,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规定。在随后的摸查中,警方先后发现该地区5间凉茶店和药店均存在向凉茶内违法添加药物的行为。

  4月17日,海珠警方联合相关部门,对位于南洲辖内的5间凉茶店、药店展开联合执法,查获其通过非法渠道购入的药品一批,抓获陈某、杨某等经营者和店主8人。

  据嫌疑人陈某交代,其在城中村内经营的药店也同时出售凉茶。为了增加收入,陈某在其售卖的止咳茶和感冒茶中分别添加了红霉素和扑尔敏,以使凉茶功效明显。陈某还将其凉茶命名为“神奇止咳凉茶”“特效感冒茶”。虽然陈某具有职业医师资质,但他添加药品的剂量却十分随意,从不称量,有时甚至混合添加多种药物。由于担心有顾客过量饮用引起不适,陈某往往每次只卖给顾客1瓶凉茶。

  而本案另一嫌疑人杨某供述,其每天在店内熬制凉茶后,会将事先磨成粉状的药品放在隐蔽之处。杨某只有小学文化,完全不懂医术,针对顾客出现的不同病症,他只是将不同的药品添加进凉茶中,便声称其凉茶可以治疗不同病症。其售出的“加料”凉茶每瓶可卖到8元,利润有40%至50%。

  目前,相关嫌疑人已因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被依法逮捕,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作者: 张毅涛   陈玉敏   高蓓蓓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