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对杂交稻“不满”,源于消费者“吃饱”到“吃好”的转变

2015/4/10 17:40:33 来源:新华网

19年来,超级稻试验产量高歌猛进,中国稻谷总产量和单产却未见显著提高。2013年,中国实际水稻平均亩产量仅为447.8公斤,与1000公斤的试验水平相去甚远。隆平高科的超级稻在安徽出现大面积绝收,再度引发农业界对“重产量不重质量”的反思。

作为建国以来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生物学成就——袁隆平的杂交稻,在商业浮躁和田间现实问题面前,一样被轰地焦头烂额。首当其冲的是试验田里的杂交稻亩产量创世界纪录的1026.70公斤与中国实际水稻平均亩产量仅为447.8公斤,不足试验田产量一半,理论与现实相去甚远。更甚者,安徽万亩“隆平稻种”绝产引爆农民的不满情绪,而安徽杂交稻种包装标签内外有别,反映出央企“隆平高科”涉嫌虚假宣传,内里却是杂交稻种抗性不足的缺陷。因此,业界田间质疑,试验田里的“超级稻”,难道是百姓田里“超级糟”?该怎么看待杂交水稻的影响,它反映出了那些粮食安全问题和农业发展潮流?

对杂交稻的不满,万亩稻田绝产或许只是个引子,背后的问题更让人担忧。由于抗性不足,在稻瘟病——水稻的癌症面前,作为有限,甚至可以说无能为力,导致所谓增产被减产填平,高产稻种不高产的结果。此外,业界质疑杂交稻高产不优质,而消费者用脚选择去日本“淘优质米”。

再者,从粮食安全角度,抗性不足、高产不具备普遍性等硬伤将危及我国的水稻粮食安全。据统计,我国大豆品种已经“全面沦陷”,是国外品种的天下,而玉米品种也堪忧,美国杂交玉米品种“先玉335”只用3年时间,便占据了吉林省玉米实际播种面积的40%。靠的就是高产稳产和对黑粉病、矮花叶病等七种病害在抗性方面的优异表现。因此,杂交稻科研主公方向必须由超级稻小面积高产,转向转变成大面积均衡增产。

即便杂交稻存在巨大问题,也无法掩盖其重大历史贡献。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吃饭问题就是第一问题。“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后者就是指出了杂交水稻在建国以来对于饥饿问题的贡献,利用科技将亩产量由二三百公斤提高至平均400多公斤,在历史上对吃饱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时至今日,粮食消费也由原来的吃饱转为吃好,人们追求口感和营养,所以,稻种研制也该由高产向优质、抗性等方面发展,注重粮食的内涵。

对此,国家农业部看在眼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这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大计、吃什么吃得饱吃得好的民生之本,是经济良性发展题中之义,经济安全的第一产业——农业的问题,稻种问题决不能轻忽。期待水稻为代表的粮食安全能更上一个台阶。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