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塑化剂不可怕 可怕的是别有用心的人蛊惑人心

2012/12/10 7:49:10 来源:新浪网

  自今年11月中旬开始,一场由“塑化剂”讯息,引发了整个行业的集体下挫,一线白酒遭受“连坐”;之后又传来一则关于某酒企一年偷税的爆料。

  这一系列的危机事件背后,是整个行业被人有意做空的合理猜测,被煽动起来的是公众和股民的集体无意识恐慌。

  塑化剂在工业化社会早已存在多年,并且一直被认为在一定含量下是对人体安全的物质。塑化剂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物品中:食用油、塑料吸管、塑料袋、保鲜膜、化妆品等都是每天与人打交道的朋友。塑化剂不是苏丹红,也不是吊白块,更不是生化武器,它只是一种被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化工产物。

  塑化剂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酒鬼酒“塑化剂”事件后,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答记者问时明确指出:“在空气、水和食品中均可检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人体可通过环境、膳食和饮水等多种途径摄入这类物质。塑化剂对人体的危害取决于摄入量和摄入时间的长短,以酒鬼酒中含量为1.08毫克/公斤计算,按照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每天饮用一斤,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与此同时,中国酒业协会也发表声明:中国白酒规模以上企业的白酒产品中,塑化剂含量远远低于国外相关食品标准中对塑化剂含量指标的规定。

  尽管有关部门已有说明,但针对此次风波仍显力度不足。被媒体煽动受了惊的公众却无法采信官方的说法,对于相关部门的解释表示集体不信任。毕竟,海量的负面信息和惊鸿一瞥的官方解释和专家分析相比,信息覆盖面是无法等量而观的。公众的戒备与塑化剂事件铺天盖地的轰炸,汇集成一股洪流,把整个白酒行业架上了批斗台,一个个“过塑”验明正身方能暂时安全。

  2011年5月,台湾地区爆发“塑化剂”食品安全事故,岛内掀起一场去塑化的整治风暴。台湾“塑化剂”事件,也引发了国内食品饮料行业的警觉:以茅台为例,从日前公司发布的公告上看,从去年开始贵州茅台已对生产过程所涉及的塑料制品进行了全面筛查和风险评估,将塑化剂指标纳入了质量监控体系并严格监控。建立了完善的食品安全预警、研发和监控体系,公司所有原辅材料、与酒接触器具和产品都符合国家标准。

  除去少数逐利当头超常规发展的品牌,知名企业的预警和自身要求,往往比公众所预想的要高很多。

  就是在业内普遍认为受到“三公消费”限制等政策性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份全国白酒产量已达610.53万千升,同比增长19.63%,增速远超酿酒规划提出的年均1.5%的水平。

  在高毛利率的收益刺激下,业外资本大举进入白酒生产领域。投中集团统计显示,从2008年到2011年,我国白酒企业获得的风险投资逐年增加,公开披露的融资规模超过40亿元。部分资本追求短平快的收益,与白酒需要厚重历史底蕴和长时间酿造的行业特性形成反差。

  大量的资本注入,短期内又期望落空,无法见到收益,同时形成的行业泡沫产量丰富。各种包装各种名目的白酒品牌,开始大量出现在市场上,殊不知整个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堰塞湖,随时有崩塌的可能性。

  酒鬼酒“塑化剂”事件,是整个行业的决堤口。而洪水过后,业外资本和鱼龙混杂的品牌将会倒掉一大批,能够留下来的,只是那些千百年专心做品牌,又有行业标杆作用的民族精品。

  “塑化剂”不可怕,可怕的是别有用心的人蛊惑人心。现在市场最需要的,是公众对民族精品的支持,切莫矫枉过正伤害了本不该伤害的诚实企业。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