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打酱油”不省心蒙牛牛奶加牛尿 舌尖上的健康谁来保证

2012/5/25 8:52:28 来源:食品科技网

  年产酱油8万多箱、位于佛山高明的一个调味企业,竟然用容易致癌的工业盐水代替食用盐,作为生产酱油的原料——昨日,新快报《工业盐水酿制65箱老抽流入市场》的重磅报道出街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位于佛山高明的诸多调味企业被推至风口浪尖。

     昨日,一度“欲抱琵琶半遮面”的高明区政府终于在刚刚上线的“高明发布”(高明区政府官方微博)上披露,涉事企业为位于佛山高明的威极调味食品有限公司。

  据披露,该公司购入了3吨非食用盐,到目前为此,被查出制造了90箱老抽,其中65箱草菇老抽流向了阳江农村市场,而25箱草菇老抽及90箱生抽仍堆放在仓库。目前,厂方已经向经销商召回涉事产品,而该公司仓储均已被封存。据涉事公司负责人称,他们已被勒令停产。

  涉事公司是谁?佛山方面曾拒绝提供

  不少网友及市民认为,此次工业盐水制造酱油的事件,决不仅仅是冰山一角这么简单。昨日本报报道出街后,新快报记者曾几度向佛山市质监部门询问涉事公司名称,但均拒绝提供。

  前日晚,新快报记者从高明区政府拿到一份政府通报的信息中,也未透露涉事公司的名称。只称,涉案的该批非食用盐从南海区小塘购入的,共购入了3吨,其中有一部分盐水已用于制作生产酱油(草菇老抽),共生产了草菇老抽成品90箱,每箱12支,生产日期为3月22日,已有65箱出厂销售,还库存25箱。

  消息发布后,舆论一片哗然。不少网民和市民纷纷怀疑,隐藏涉事厂家名字,究竟意欲何为?涉事厂家又为何有着如此大的能耐?

  昨日上午10时许,“高明发布”微博终于透露:“高明区三打两建办查处的该起涉嫌使用工业盐水作为加工酱油的原料的案件,涉案的企业为位于高明区杨和镇的威极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据初步调查,涉案工业盐水26吨,其现场涉案产品已被查封。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新闻回顾:

  佛山某大型调味公司用工业盐水酿酱油被质监部门查处

  佛山年产酱油8万多箱的某大型调味公司,竟然用容易致癌的工业盐水代替食用盐,作为生产酱油的原料。经统计已购的工业盐水多达760多吨;另外,犯罪分子从一些小粮食品店购进豆油及成分不明油品,通过添加香精等加工成花生油,冒充“金龙鱼”等名牌食用油低价对外销售……昨、前两日,记者跟随省“三打”办第二督导组到佛山市开展督导,一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制假售假案件公之于众。

  调味厂竟用致癌工业盐水

  3月31日下午,有群众举报反映,佛山市高明区杨和镇的某大型调味公司,于某日深夜购进40多吨工业盐水,涉嫌使用工业盐水做为加工酱油的原料。

  涉案公司是个经营面积约两万平方米的调味公司。经初步侦查,该公司已购进工业盐水760多吨。执法人员接报赶到现场,发现加工区内工人正在作业,仓库区内摆放有已包装好的成品酱油1000余箱,执法人员第一时间控制住涉嫌用来勾兑工业盐水的两个大型圆柱铁罐,以及一个地下水池和两个露天水池,并迅速获取工业盐水的进货凭证。

  据现场负责人交代,该公司生产鲜味汁、老抽酱油等十几个品种的酱油,年产量8万多箱,产值约500万元。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公司在明知工业盐水为非食用物质,国家已明令禁止在食品中使用的情况下,仍用工业盐水代替食用盐作为酱油原料。

  “工业盐水含有较多的重金属和致病物质,长期食用易发生癌变,而它与食用盐的价格相差1.5倍,这种价格差导致了该公司直接使用工业盐水。”佛山市质监局副局长李林对记者介绍说,最近两三年来,佛山发生过几起类似的案件。

  目前,佛山市高明区工商局已将案件现场移交该区质监部门处理。

  官方通报

  问题酱油为草菇老抽生产日期为3月22日

  新快报讯记者陈荣炎报道记者昨日从佛山市高明区政府获悉,高明区杨和镇某食品公司涉嫌用工业盐制作酱油,65箱问题老抽流入市场。

  据当地有关部门通报,今年3月31日,高明区工商局执法人员会同盐业公司对高明区杨和镇某食品公司涉嫌使用井矿卤水(工业盐水)生产酱油进行执法检查,在其单位内发现有2个露天池和1个地下溶盐池,均盛装有盐水,合计26吨。在该单位的成品仓内,发现一批鲜味生抽成品,数量为90箱,上面标签却写着生产日期为4月1日。经调查确认,涉案的该批26吨的盐水是用非食用盐勾兑而来的,勾兑日期为3月30日,涉案的该批非食用盐从南海区小塘购入的,共购入了3吨,其中有一部分盐水已用于制作生产酱油(草菇老抽),共生产了草菇老抽成品90箱,每箱12支,生产日期为3月22日,已有65箱出厂销售,还库存25箱。

  另涉案的该批鲜味生抽是该单位生产的并经该单位自行检验合格待销的成品,该批生抽的真实生产日期是3月31日,标签上都标注着生产日期为4月1日,该批生抽生产了90箱,均未出厂销售过。(新快报)

  不法之徒在“造酱油”,监管部门在“打酱油”,于是“化学酱油”、“毛发酱油”后,又闹“工业盐酱油”。每一次食品安全问题被媒体曝光,监管部门就再一次成为众矢之的,遭到口诛笔伐。说句公道话,就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技术、成本、制度等水平,要对数量庞大、高度分散的食品生产企业做到百分之百的事前监管、达到“治未病”效果是不现实的。乾坤扭转,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就目前的混沌状态,可行且必行的是强化事后惩戒,严刑重罚伺候那些明知故犯、见利忘义的不安全食品生产者。(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