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专业视角 > 正文

谁能管管“长生不老”的食品

2011/8/19 13:45:05 来源:新浪网

  梅迪仁

  进超市购买食品,人们最在乎包装袋上的保质期。但鲜为人知的是,包括许多名牌食品在内,保质期等信息都能用简单手段涂改。有媒体报道称,记者近期在北京、湖南追踪发现,一些城市的商家借用印刷机械、有毒化学药剂等“道具”,涂改食品保质期如同“变戏法”,真假难辨。

  保质期是指保证食品食用安全的期限。食品包装上标示的保质期一般是生产厂商自己决定,表示在此期限内食用口味最佳。但实际上,很多食物即使刚过了保质期,也还能食用。因此,保质期只是一个大致参考的期限。与欧美国家相比,国内的保质期概念是比较淡化的。生活在澳洲的朋友Y说,保质期是一个时刻和价格挂钩的概念。例如,果蔬类的保质期会在价格上明显地呈现,而像面包一类的产品,每到傍晚,大大小小的糕饼店都会打出“大特价”的招牌。这样的情况在国内一些大城市虽然也会看到,但并不多见。这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次日清晨出炉的糕饼,很可能有一部分是“隔夜货”。

  不得不说,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陆续将越来越多的小老百姓练就成了“专家型消费者”。在没有权威鉴别方法的情况下,民间的食品达人们总是通过网络论坛、微博等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家分享,试图在多样化的产品中,找到相对绿色健康的一款。

  保质期问题出来后,一个食品界的朋友被团团围住。按照他的说法,保质期更改的问题确实存在,而主要是操作方法是用棉签蘸点 “稀释剂”,轻轻涂抹各种“大牌”食品包装上字体各异的生产日期、产品批号等,然后再印上新的日期。他指出,这样的方法主要是针对“印码”和“喷码”进行的,如果消费者在选用产品的时候,多留个心眼,去同类产品中寻找一些采用“压模式”生产日期标记法的产品,保质期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需要指出的是,在笔者看来,当越来越多的“专家型消费者”出现,他们的“专业性”无疑都是打在相关执法部门脸上的一记记耳光。笔者不解,如果问题食品只能通过民间智慧群策群力来解决,那我们的“有关部门”究竟要来作甚?

  网上有种表述,大意是讲“有关部门”是最为神秘的部门。不得不说,食品监管问题上就存在着这个问题。超市中食品的“保质期”问题,可以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事,也可以是工商监管部门的事。在被媒体曝光更多之后,期待“有关部门”能出面管管这事。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