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财经报道 > 正文

商务部与统计局所公布价格数据差距明显遭质疑(2)

2010/8/20 9:59:27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网

  ■ 专家解读

  统计口径不同造成“打架”误解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称,CPI与生活必需品价格不具可比性

  昨天,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很大,“统计局CPI指数范围要大得多,还包括住房房租、交通费等等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涵盖了,在种类上要超过它。”

  “第二,CPI指数统计的面要比较广,有上万个采价点,直接跟价格进行比较”,叶青认为,商务部监测的57项也应该都包括在内了。

  据商务部网站公开信息,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样本企业包括超市、农贸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样本企业由地方商务主管部门推荐,并经商务部同意,所推荐企业需在当地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负责督促样本企业及时、准确填报各项监测指标。

  叶青认为,相比较而言,CPI指数更直观更全面更系统,包括居民每天早上一起来所发生的消费行为,所以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这两种数据有不可比性,我建议按照国际惯例只公布CPI指数,商务部57种主要生活必需品价格统计没有实际意义,而这种不可比的数据看似‘打架’又会造成公众误解。”叶青表示,如果无法改变并行的现状,各部门向公众公布数据时有必要说明统计范围、口径等,以消除误解。

  对于有普通居民反映,直观感觉上,价格涨幅并不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3.3%。叶青称,3.3%的数据也是计算出来的,“但我自己也感觉低了一点,不过我们都只是感觉,因为普通居民平时消费最大宗的就是食品,所以感觉食品价格上涨会更明显。”

  叶青认为,目前国内价格是一种结构性的变化,部分商品价格上涨,部分商品价格下跌,“商品中涨价的较少,下跌的较多。但由于涨价的比较多是食品类,来自于蔬菜、粮食这部分由于运输成本和近来自然灾害的影响,价格较难控制。”本报记者 张静

  ■ 百姓故事

  近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不光反映在数字上,也直观的体现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家住北京朝阳区新源里小区的夏敏(化名)今年55岁,据她粗略记账,上个月,她家光买蔬菜就花了380元。而两年以前,这个数目大约是两口之家半个月全部的生活开销。

  夏天来临的时候,夏敏家里少了一道凉菜———拍黄瓜,“做拍黄瓜就指着大蒜提味儿,太浪费了”,她说。她的父母、80多岁的老两口戒掉了每天早晨的煮鸡蛋,改吃烧饼和油条。

  两口之家买蔬菜月花380

  夏敏和爱人郑先生都是某国企的退休职工,两个人每月养老金加起来不到4000元。上个月,她家两口人的总花销为1250元。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