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重新定位大豆产业 振兴大豆产业不是反对进口

2010/8/3 14:17:17 来源:金融界

 我国是大豆的故乡。在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中,大豆一直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2001年我国加入WTO。此后,3%的低关税、不设过渡期、没有进口数量限制,使国外低价转基因大豆蜂拥而入。此后,东北黑土地上频现豆农卖豆难,主产区大豆加工企业经营困难。而与此同时,我国大豆及制品的年进口量却连创新高。

  站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的角度,眺望今后5年发展,该如何看待我国的大豆产业?为此,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刘登高。

  重视就业因素

  如何看待我国自己的大豆生产,一直以来,有一种声音颇具影响力,即“认为进口外国的大豆就等于进口了国外的水和土地等资源,主张依赖进口满足国内市场,放弃中国的大豆生产。”

  对此,刘登高告诉本报记者,放弃国内大豆生产的背后,是放弃我国大豆主产区4000多万农民的就业。

  “大豆不是可以任意替代的产业。黑龙江、内蒙古北部是大豆的适生区域,这里生长期短、积温少,适宜种植大豆,如果用玉米、土豆、小麦等替代大豆,不仅产量低而且自然风险很大。另外,大豆是少有的以根瘤菌固氮满足自身营养需要的作物,它不需要中耕追施氮肥,是最适合间作套种的低碳农作物。近些年,我国农民精耕细作提高效益,南方间作套种大豆面积不断扩大。”刘登高说。

  非转基因优势

  还有一种声音也流传甚广,“国内的非转基因大豆与国外的转基因大豆相比不具优势,主张放弃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依靠转基因大豆取代中国大豆品种。”

  对这种观点,刘登高把本报记者领到中国大豆产业协会的一间办公室。推开门,200多种不同品种的大豆映入眼帘。刘登高告诉本报记者,这些都是中国自己的大豆品种,有适合发豆芽的,有适合做豆腐的……“最重要的是,这些都是非转基因的高蛋白大豆。”刘登高特别强调说。

  刘登高认为,转基因是生物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但对转基因产品要严格鉴别,依法实施严格的监管。他认为,近些年关于转基因产品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论,这是有利于安全利用转基因技术的好事。

  他告诉本报记者,最近,美国政府认为,转基因大豆对农业和生物多样性存在潜在危害,决定以“尊重自然”替代过去“挑战自然”的政策。前不久,美国大豆协会的专家建议:正因为有了转基因大豆,才彰显出中国非转基因的食品安全优势。中国只有1.5亿亩大豆,不应该跟风搞转基因,要知道,在美国种植非转基因大豆的成本很高。

  “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是安全的。”对此,刘登高形象地用农村老太太家的土鸡蛋来比喻国产大豆。

  刘登高告诉本报记者,在非转基因大豆的生产上,中国是具有优势的。目前,美国非转基因大豆的生产成本远远高于中国。中国出口的非转基因大豆价格只有4300元/吨,竞争力高于美国。目前,中国大豆每年的出口只有50万吨左右,而1988年中国大豆出口曾经达到418万吨,可见中国非转基因大豆发展潜力巨大。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