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粮食流转体系亟待重塑

2010/7/20 10:13:33 来源:腾讯网

    理顺粮价的市场化定价机制

  特约评论员 刘晓忠

  近日,一份国家粮食局撰写的关于“粮价上涨”原因的调研报告上报国务院。据报道,这份官方报告明确指出,中储粮在当前粮价上涨中负有责任,要求及早调整粮食托市收购体系,打破中储粮独家垄断的主体资格。

  虽然国家粮食局坦承未发现中储粮违规收购小麦、哄抬价格的证据;但承担粮价维稳和防治谷贱伤农权责的中储粮,如今却被质疑哄抬粮价,发人深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等规定,若中储粮参与了高于最低托市收购价“抢购”粮源,则不免有助涨杀跌之虞。

  当前中储粮所遭遇的哄抬粮价之质疑,是否源自现有的粮食托市收购体系的中储粮独家垄断之格局?事实上,2010年全国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增加了中粮集团和中国华粮物流集团,非中储粮独家垄断;而当前市价突破最低托市收购价恰发生在中储粮垄断地位打破的当下,以不容雄辩的理据表明,垄断不是主要原因。

  当前需要反思的是粮食托市收购体系自身所难以回避的两难之局。首先,有关部门以什么样的最低收购价才能既避免粮价上涨导致真实通胀高企,又避免谷贱伤农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这本身就是一对难以协调的矛盾。今年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显著低于市价;超过最低收购价就认为是哄抬物价,与其说是对中储粮行为的质疑,倒不如说应该反思最低收购价之合理性。同样,若当前最低托市收购价高于市价,表面上避免了谷贱伤农,但由此形成的损失则需国家通过财政补贴和农发行优惠贷款所承担;而政府财政收入来源于居民缴纳的税费,这意味着最终的结果依然为全体纳税人所负担。同时纳税人还需要承担政策性粮库建设运营费用和庞大的中储粮等机构员工的薪资福利负担。

  中储粮如何履行粮价维稳与防治谷贱伤农,也面临两难:在粮食丰产之下,为防治谷贱伤农中储粮响应政策以最低收购价收购粮食,而这将导致市场上粮食加工企业等无法收购到足够的粮食,从而导致粮价上涨。事实上,2006年四季度粮价的上涨本身就与中储粮以最低价托市收购导致市场粮食供应不足,又却未能及时投放市场缓解供需压力所致。同样,在粮食歉收、粮价飙涨下,中储粮若随行就市抛售库存则给人以囤货敛财、助推通胀之虞;而若低于市价出售则有会产生损害农民利益的质疑。

  由此可见,当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并非仅是打破粮食托市收购体系的垄断问题,而是改革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粮食托市收购体系,实现粮食流转体系的市场化重塑。当前粮食价格飙涨或串通哄抬物价等行为的出现,本质上源自于当前粮食市场信息的严重不透明,市场内生定价功能的非完整性,以及政府粮价管制对粮食生产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干扰。近年来,农民撂荒与谷贱伤农交替出现,本身就表明最低托市收购体系是计划经济思维下的失范之举。

  鉴于此,理顺粮价的市场化定价机制,疏通粮食信息传导渠道,不仅可以防治中间商垄断市场信息的非法牟利,而且有助于避免粮价上涨而农民却无法增收的被动局面,缓解农民增产不增收下的撂荒行为。毕竟,保障粮食安全,并非是政府控制和影响主粮的供需状况,而是提高务农收益,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