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集体涨价 洋奶粉合谋中国定价权

2009/7/19 10:36:27 来源:搜狐网

作者:叶文添、董娟

   7月中旬的上海,热浪袭人,市民陈冉在家乐福超市的奶粉柜台前徘徊。“据说,惠氏等奶粉的价格要涨,就过来多买几罐。”不过让她失望的是,商家已经闻风而动,价格已经涨上来了。

  而据记者观察,惠氏奶粉除了一阶段奶粉没有上涨之外,其他阶段奶粉涨幅在7%~10%,其中900克金装幼儿乐奶粉涨幅最高,从159元涨至175元,涨幅超过10%。
 

  而惠氏宣布提价之后,更多外资奶粉正伺机跟进。一位雅培奶粉的促销员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接到了雅倍的涨价通知,一周后价格就将上调。”

  此前,惠氏方面表示,此番奶粉涨价主因是成本的上升。不过对此说法,资深业内专家王丁棉表示了质疑,“奶粉的价格主要依据原材料成本定价,现在的情况是进口的原料奶粉的价格已经下降了一半以上,而乳清粉、营养素、包材的价格也在下滑,奶粉的这种涨价完全是商家的利益驱使。”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外资奶粉集体涨价背后,实际上是显示了外资奶粉企业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越来越强的定价权。目前,外资奶粉在中国高端奶粉市场的份额已达到80%以上,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涨价心理战

  在陈冉的印象中,这已是外资奶粉品牌在三鹿事件后第三次涨价。第一次涨价是在2008年10月,三鹿事件一个月之后,很多外资品牌开始暗中涨价,涨价幅度约为20%,而2009年3月前后,一些外资品牌也实施了10%左右的提价,现在惠氏的提价幅度也为10%,“经过这几次明的和暗地的涨价,外资品牌的价格已比去年同期涨了30%以上。”陈冉无奈地说。

  价格的不断上涨,对陈冉这样的年轻妈妈压力显然很大。而实际上可供她选择的空间已十分狭小,主导市场的惠氏、美赞臣、多美滋、雅培等外资品牌价格相差无几,一罐900克的一阶段奶粉,价格多在190元到200元之间,而国产奶粉价格要比洋奶粉低廉40到50元左右,但三鹿事件仍让陈冉心有余悸,至今对国产奶粉没有信心。

  对于涨价的缘由,惠氏奶粉新闻发言人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市场销量增长迅速,扩大产能所致。“原先惠氏奶粉在中国的销售10%是靠上海的组装工厂来生产,90%是靠新加坡的工厂生产,在新加坡生产享受的是零关税的待遇,但目前生产地已经转向欧洲和澳大利亚,转移之后,关税、海运等成本大幅增高,因此在零售的终端会提高价格。”

  “这应该是自去年4月推出改进型涨价之后的第二次涨价,这半年来,我们从未跟风涨价。”惠氏奶粉方面表示。

  此前,惠氏奶粉的母公司惠氏集团在2008年为缓解财务压力,曾宣布了一个3年裁掉5万员工中10%的计划。即便在2009年年初,辉瑞收购惠氏之后,该计划仍在进行。对此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推测,惠氏奶粉面临母公司财务压力而上调价格,但惠氏奶粉发言人告诉记者:“这与母公司的裁员等计划无关。”

  针对惠氏所说的产地改变带来的成本上升之说,一位从事生产奶粉的人士对记者分析,产地改变并不是主因,婴儿奶粉的价格主要依据还是原料奶粉。该人士告诉记者,一罐900克价格在200元左右的奶粉,实际上的原料奶粉加上乳清粉的价格不会超过30元,剩下的主要来自销售成本、经营管理和广告成本,“不过,即便经过这几道成本,其利润也至少在3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50%以上。”

  而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进口奶粉原料价格一路下跌。来自广东海关的数据显示,2009年1月广东省进口奶粉4060吨,比2008年同期大幅增长1.7倍,进口均价为3.2美元/千克,约合2.1万元人民币左右一吨,比2008年7月最高峰的4万元一吨回落了50%。其后的数据也显示,奶粉进口价格今年以来一直在2万元一吨左右,并在逐步下降。

  “更多的成本摊薄在了销售成本上,这个成本远大于原料奶粉。”在中国乳品行业协会理事陈渝看来,婴儿奶粉主要成本来自于零售的终端市场和电视广告上面。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