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结石奶粉背后的城乡对立

2008/9/18 10:31:21 来源:南方农村报

  ■有此一说

  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以来,随着调查的全面展开,相关信息不断披露。三鹿集团也首次承认,不法奶农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从而造成婴儿患肾结石。对我国乳制品市场有深入了解的人对这一说法并不感到奇怪,正如某业内人士所言,“这是全行业的‘脓包’,这次很不幸,被三鹿给挤破了。”

  什么“脓包”?混乱无序的牛奶市场从去年以来,关于奶农杀牛倒奶、奶贱伤农的报道就不绝于耳。随着饲料价格上涨,奶农几乎被压榨到无法生存的地步。有消息称,现在一头奶牛一天至少要吃40元的饲料,一天才能挤30公斤牛奶,一公斤牛奶的收购价只有4元。再加上牛病防疫、人工费等开支,农民几乎无利可图。

  面对产业链上游高企的饲料价格,农民只能被动接受。而在与产业链下游乳品企业的谈判中,他们同样没有定价权。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的鲜奶收购是以质论价,完全是企业说了算,质量检测缺少有关部门的监督,没有第三方的介入就很难保证公平。作为乳品产业链中最弱势的奶农,在价格上完全没有话语权。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奶业市场,差不多每半个月就有一次价格大战,不打折、不促销已然成为不正常的现象。去年以来,白糖、包装用品、养牛饲料等乳制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成本都大幅上涨,而乳价却下跌了近四成。价格战最终会把压力转移到源头——奶农身上,价格战打得越持久、力度越大,奶农的收入就越低,受伤害的程度也就越深。

  可以说,奶农所处的窘境是整个农产品市场的一个缩影,这是农产品面对工业品的彻底失败,也是小农面对完全自由竞争市场环境时平等交易权无法得到保证的结果。他们一方面对于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没有定价权,另一方面又要被动地接受工业品的价格,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双重挤压下,何以自处?

  当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把一个群体框死在弱势者的境地,它所摧毁的不单是这个群体高质量的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预期,更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和信用体系。弱者自有弱者的武器,在缺乏道德约束的市场经济中,他们的反击往往可以冲破所谓的“良知”和“心理底线”,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奶农为增加收益,在向收奶员卖奶的过程中大量注水,直接加水会让原料奶变得稀薄,为逃过乳品企业的检测,他们又添加工业品——三聚氰胺,使蛋白质测定含量虚涨,这也成为奶粉结石的最初源头。

  就如同奶农的遭遇在整个农产品产销中不是孤例一样,不法奶农以添加工业品增加收益的行为在整个农产业中也不会是孤例,从红心蛋到瘦肉精,从孔雀石绿到高农药残留的蔬菜瓜果,一起又一起食品安全案例印证了这个判断。

  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本是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利益共同体,但事实上,长期割裂的城乡关系使二者之间非但无法和平共处,甚而相互伤害、相互打击,这种紧张的关系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细节,而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往往又是这种对立关系的集中体现。

  食品安全目前已成为令公众关注、让政府棘手的社会公共话题,这固然与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生产者素质低下、法治不健全等诸多因素有关,但其背后城乡对立的社会背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观察视角。在一个向食品中添加工业原料没有愧疚感的社会,在一个让小农无以自处而公众又缺乏反思的社会,在一个民众缺乏道德基础、企业缺乏信托责任的社会,任何细枝末节的制度改良都难以使现状发生根本性改观。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