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考虑优化股权结构 燕京啤酒最多引资10%

2006/5/15 10:43:08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高层对于引进外资的态度已经发生转变,但出让股权比例则不会超过10%,而且可能会在集团的层面。其目的更多是考虑优化股权结构。

    “现在燕京啤酒的思路的确是改变了,但并不意味着这最后一个没有被外资并购的啤酒企业就可以马上和国际啤酒巨头联姻。”燕京啤酒(000729)一位高层人士针对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公司和外资“亲密接触”的传闻如是向《证券市场周刊》表示。

    而燕京啤酒董事会秘书刘翔宇则出言谨慎,回答也是标准的发言人口吻:目前所有关于燕京啤酒和外资接触、谈判乃至引资的消息"全部都是谣言"。

    但是,传闻并非空穴来风。目前国内几大啤酒企业多数背后都有外资:青岛啤酒(600600)已与安海斯-布希(A-B)携手,华润雪花与南非啤酒集团(SABMiller)结盟。中国啤酒业20万吨以上规模的啤酒企业中,仅剩燕京啤酒未有外资身影。

    在这种背景下,牵手外资将是一种现实的策略。

    引资态度一年大变

    近日,有消息称燕京啤酒欲通过增发股权引入外资。作为世界第一大啤酒商的英博啤酒集团(Interbrew)无疑是最有实力的竞购者。英博啤酒集团近两年一直以收购方式在中国啤酒市场布局,而此前英博中国高层也表示出了对燕京的浓厚兴趣。

    今年1月,英博啤酒集团以58.86亿元的高价收购了福建雪津啤酒100%的股权,在业界引起轰动。雪津啤酒是我国第八大啤酒生产企业、福建省最大的啤酒生产商。

    而外资如果收购燕京啤酒的股权,则可能进一步推高中国啤酒企业的价值。据称,燕京啤酒计划通过增发股份引入外资,而无论是传说中的20%或10%的股份,英博啤酒集团支付金额均不少于23亿元。

    英博啤酒集团收购雪津啤酒,可以说进一步造成了燕京啤酒扩张的被动。华泰证券张芸表示,雪津啤酒一度是燕京啤酒的收购目标,而被英博啤酒集团收购后,打乱了燕京啤酒在福建市场的布局意图,对其在华南市场的占有率形成一定的威胁。

    燕京入主惠泉啤酒(600573)后,一直觊觎福建市场的另一个主要对手雪津啤酒,收购这家占有福建市场半壁江山的啤酒企业,可以极大地提高规模效应。雪津被英博高价收入囊中,惠泉必然面临着进一步的激烈竞争,从战略意义上来说,燕京啤酒损失较大。

    在传出英博啤酒集团有意入股的消息后,燕京啤酒集团董事长李福成的一番讲话更是推波助澜。日前,李福成在"全国国有企业典型--燕京啤酒新闻座谈会"上公开表态:"在保证燕京啤酒不失去控股权的基础上,燕京完全有可能通过定向增发等形式引进战略投资者。"

    其实,"除了和重庆啤酒结盟的苏格兰纽卡斯尔,凡是进入中国的国外啤酒巨头都找过我们!"上述燕京啤酒高层人士笑称,"以前,燕京啤酒对外资的态度是排斥,现在从管理层来说,观念在发生改变。"

    就在一年前,李福成还强调:"从目前看,燕京啤酒还没有外资资本的进入,从品牌看,燕京啤酒也没必要。"

    但是,一年时间,中国啤酒行业风云变换,燕京啤酒也从完全背对外资转变成侧身而视。

    李福成还表示,燕京目前的融资需求已经超过了30亿元,达到了40亿元。并表示,燕京在由300万吨到500万吨的发展过程中,不排除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可能性。

    随着英博入股燕京啤酒传得沸沸扬扬,其股价也出现异动。4月18日,燕京啤酒股价在没有任何公开利好消息情况下拉至涨停。而此前早在4月13日,燕京啤酒股价就开始放量上涨,换手率从日均的1%以下迅速上升到5%以上,18日达到8.05%。显然,投资者对于外资入股燕京啤酒持正面看法。

    为了改善治理,最多出让10%股权

    燕京啤酒高层人士称,现在的燕京啤酒就引进外资的想法已经形成共识,但是,燕京啤酒引进外资,一不是看中资金,因为燕京啤酒"从来就不缺钱",二不是为了市场,燕京啤酒对自己的市场发展充满信心--"什么也不缺"的燕京啤酒希望通过引进外资战略伙伴进一步完善其公司治理结构。

    燕京啤酒集团在1997年获得红筹股和A股两个融资渠道:一个是参加北京控股有限公司(0392.HK)在香港的红筹股上市;二是在深圳证券市场A股上市。目前,北京控股持有燕京啤酒55.45%的股权。

    此外,燕京啤酒旗下的控股公司惠泉啤酒也是燕京的融资渠道之一。进入资本市场后,燕京啤酒共从资本市场募集30多亿元的资金,主要用于扩大啤酒生产规模、技术改造、资本运营和品牌经营。其中10亿元资金来自北控集团在香港融资,其他20多亿元则主要来自国内融资。

    但是,由于燕京啤酒实际控股人北京控股是香港的红筹上市公司,这给燕京啤酒引进外资带来负面影响。在刚刚获得流通股股东表决通过的股权分置改革中,同样由于北京控股而给公司带来潜在风险--燕京啤酒在有关公告中称,北京控股有关的对价安排需经其相关决策机构审议,可能存在被否决的风险。

    "北京控股就是一个现实的制约因素。"燕京啤酒高层人士直言不讳。

    而燕京啤酒、红星白酒、龙徽红葡萄酒已初步被北京市国资委"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为重点培育的北京都市工业中的三大酒类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市显然不会轻易放弃燕京啤酒。

    目前,燕京啤酒的股权关系复杂,从产业发展的层面来看,北京控股对燕京啤酒发展的支持作用有限。如果通过引进外资,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优化股权结构,无疑是最好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燕京啤酒的引资也不要抱太大的希望,燕京啤酒绝对不可能像其他啤酒企业那样把自己20%左右,甚至是控制权交给外资。燕京啤酒的想法是出售5%左右,最多不超过10%的股权给外资。"燕京啤酒高层人士明确表态,"而且,转让股权很可能是从集团层面出发直接转让股权。"

    燕京啤酒高层人士承认:"燕京啤酒的引资将牵扯多方的不同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燕京啤酒并不容易和外资结盟。"

    大本营北京市场遭抢

    当前,燕京啤酒面临竞争对手的强力挑战,而且形势颇为严峻。2005年燕京啤酒312万吨的销售额,已被青岛啤酒和雪花分别以408万吨和395万吨抛在身后。

    2004年收购福建惠泉啤酒以后,燕京于2005年在内蒙古包头、湖北仙桃、江西抚州、广西玉林和广东南海等地迅速布局。目前,燕京已经在北京、广西、内蒙、福建、湖北等地形成优势竞争区。燕京啤酒的年销售量也从2003年的223万吨上升到2005年的312万吨。今年4月,燕京啤酒又投资6000万元,在沈阳建立年产能10万吨的沈阳燕京啤酒有限公司,并在新疆石河子投资1.5亿元设立年产10万吨的新疆燕京啤酒有限公司。

    综观中国市场,青岛啤酒已经基本完成全国布局,其势力范围笼罩山东、江苏、山西、福建等地;华润雪花啤酒不仅在东三省、江苏、安徽、四川等沿江、沿海地区布局完成,更在东莞布局年产能30万吨的工厂,使其在华南市场的辐射能力大大加强;英博收购雪津后,其华东和华南势力得以巩固,在福建地区更是对燕京惠泉啤酒的势力形成巨大冲击。

    北京是燕京啤酒的大本营,也是其实现发展的根本,其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85%。但2005年北京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给燕京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2008北京奥运会引得各大啤酒厂商纷纷加大进军北京市场的力度。其中青岛啤酒表现尤为突出。

    2005年,青岛啤酒利用其低端品牌"青啤大优"全面进入北京,通过"直销+直供"的模式,以每瓶1.5元的低价向市场推广。由于抓住了燕京啤酒相对薄弱的居民小区和郊区市场,"青啤大优"单品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成为燕京啤酒在北京市场的头号劲敌。

    燕京啤酒和青岛啤酒之间更是为争夺北京市场份额大打口水战。2005年年末,青岛啤酒宣布已获得北京中低端啤酒20%的市场,而燕京啤酒则对这一数据表示质疑。但是,北京市场"一酒打天下"的局面已经不再。今年初,雪花啤酒也悄然入京。

    在啤酒行业,主流酒是相对于高端酒而言更大众化的啤酒,其销量占整个啤酒市场80%左右,也是啤酒厂家争夺的焦点。这次华润雪花专门针对北京消费者口味设计了雪花原浆系列产品,定价在1.5元-3元/瓶,自2月底以来,已经在北京城八区的2万个零售点铺货。

    至此,北京成为惟一齐聚三大啤酒品牌主流产品的区域市场,三大巨头间的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