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深入人心的“食物相克理论”完全是伪科学

2014/6/26 9:44:56 来源:解放日报

    “人生路上,你不得不知的十大健康知识”、“七大营养素,助您延年益寿”……微信朋友圈里疯转的健康知识,在权威专家看来啼笑皆非,有的甚至危害不浅。日前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营养传播大会”上,专家直言:近年来,健康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日益丰富,但良莠不齐,“海量”健康信息让公众难以辨别孰是孰非。

    权威科普怎样才能打败伪科普?

   “经典”健康帖本是无稽之谈

    哪些食物相克、吃哪些食物具有奇效……伪科普在“真人现身说法”、大量转帖转发下,在民间颇具影响力,有的甚至被奉为生活饮食经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举例:百姓对各种食物禁忌格外关注,就在前不久,吃“虾+维生素C=砒霜”的传言广泛传播,由此延伸出的“吃螃蟹不能吃维生素”、“狗肉忌绿豆——同食多吃易中毒”等相克说法,也一度热传。

    专家明确澄清:深入人心的“食物相克理论”,完全是伪科学。目前,医学尚无任何证据来支持食物相克的存在,有的案例更是无稽之谈。就拿“虾+维生素C=砒霜”为例,海产品确实含有砷,但含量非常低,即使全部在维生素C氧化还原作用下转变成砒霜,也要摄入十几甚至几十千克,可人类的胃容量非常有限,上述情况不可能发生。此外,国外吃海鲜用富含维生素C的柠檬调味去腥,也从未听说致死病例的发生。至于 “微波炉加热食品让营养损失97%”等说法,更是严重违背了科学常识。

   “伪专家”会说敢说占优势

    伪科普为何会大行其道?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冠生说,大多权威营养专家“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造成了营养知识传授的空白。专家解释,科普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大量专家学者参与,可繁重的科研教学工作占用了专家有限时间,且与科普相关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无法调动医务人员主动科普的积极性。此外,缺乏沟通讲解技巧,开口晦涩难懂,成了权威专家说科普的尴尬。

   与沉默的权威专家形成鲜明反差,一些所谓的“专家红人”既能说、又敢说,善于迎合公众媒体。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钱海红说,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渠道多、速度快、范围广,使错误的健康信息得以在短时间内被极速传播、高度放大,最终“深入人心”。

   让权威专家“开口说”更要紧

   面对国人对健康知识巨大的渴求,如何引导避免“偏听偏信”,而接受权威健康科普?

    专家一致认为:无论是传统媒体、新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应理性、严肃地传播健康信息。钱海红说,网络意见领袖应成为传递健康科普的关键“节点”。通过权威专家、意见领袖的层层传播,科学健康信息有望普及。

   普通人增强辨别能力固然重要,但怎样让权威专家“开口说”,更显要紧。健康教育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传播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个领域。为增强传播效果,鼓励专家多参与科普,加强对权威专家科普能力培训,并以“对话”姿态向居民传递健康知识,坚持不懈,才能有效提高我国居民健康素养。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