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李新:食品安全内外有别 是亲资本政策流弊

2011/4/21 6:44:08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网

   “毒豆芽”在沈阳乃至全国来说,并不是“新生事物”。只是在沈阳查获的这棵小小的“毒豆芽”,在政府的职能管理中牵涉到工商、质监、农委、公安4个系统,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却出现“不归我管”的局面。与此同时,“雀巢婴幼儿米粉事件”让消费者在不安全感之外又增加了不平等感,因为这个事件暴露出食品安全标准“内外有别”的尴尬。专家指出,内外有别导致了国内“一流产品出口、二流产品内销”,而一些在国外被认定为“不合格”的洋食品,却能堂而皇之地进入我国市场。

   当下的国人,对于食品安全可以说已经麻木。但是,因为食品安全摧毁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健康,更致命的是它摧毁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监管机构之间的信任。而我们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均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没有信任作前提和基础,所有的人际交往、生意往来、市场经济运行都无法想象。因此,对食品安全,痛斥也好,抱怨也罢,都不能放弃,最终还是要找到有效办法,改善它,改变它。

   一套有效的运行体系,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完善的制度,二是有力的执行,三是有效的监督。从目前媒体的报道看,食品安全问题不是某个方面出了问题,而是整个行业体系都出了问题。可怕的是大家都知道问题在哪,却不去解决它。

   首先是食品安全标准的落后。比如三聚氰胺事件,是发生后才有了标准;“雀巢婴幼儿米粉事件”则曝出了双重标准,国内食品出口合格率均99.8%以上,内销食品合格率只有90%左右。国内企业歧视本国百姓,根源在于双重标准,以道德苛刻他们已没什么意义。以往,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资本极度缺乏,改革开放后,政策导向上偏重资本是合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大资本和企业受到了特别的保护,环保、各种产品标准以及法律责任,都规定得很低、很轻。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国内经济实力迅速壮大,很多领域出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现象,还有银行走出国门,去海外拓展业务。这些都说明,国内已经不再是资本稀缺的年代了。一些专家就此指出,中国政策导向应该由亲资本转向重民生。中央的政策也体现了这一点,近几年将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在资本和民生的博弈中,逐渐扭转民生弱势的局面。比如出台《劳动合同法》,加强对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在这种大背景下,食品安全标准还在延续以往亲资本的老套路,不仅不够与时俱进,也与中央的大方向相违背。既然国内食品出口合格率能达到99.8%以上,内销食品为何不能采用出口的标准?明明有桥可以走,为何偏偏要去摸石头?

   其次,食品安全制度执行无力,监管失效。有媒体报道,食品安全领域不仅仅是多头管理,互相推诿的不作为问题,还有的监管部门“养鱼执法”、“执法为利”,监管人员主动给违规者通风报信等问题,一些监管部门和人员把自己和企业的非法利益捆绑在了一起。与食品安全本身相比,这一点危害更大。有媒体提出,想要真奏效,需要建立食品安全一票否决制,并且要追究当地一把手的责任。这也是可以借鉴的思路。

   最后,是监督体系薄弱。有评论曾指出,一系列食品安全曝光名单,几乎没有一个是监管部门主动曝出来,全都是媒体曝光后,相关部门才介入调查。这说明在行政监管这一块,“监”的部分几乎失效,食品安全变成了媒体孤军奋战的局面。而媒体在作此类报道时,往往受到各方力量的干扰影响,采访经常难以为继,舆论监督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在目前的状况下,确保媒体监督权利受到支持和尊重,对于改善食品安全状况也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在监督体系中,受害公民的司法救济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现在的食品安全事故,往往强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较为忽略对受害人的赔偿,而且赔偿标准也比较低。对此,需要在立法层面加大对食品安全受害人的保护力度,在司法层面,要确保受害人各项诉讼权利的落实。

   总之,食品安全是个系统工程,有人提出,需要发动一场食品安全社会运动。笔者赞同这种说法,这场运动需要立法者、执法者、经营者、媒体和每一个公民都参与其中。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