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又现潜规则,为谁“潜”又“潜”了谁?(2)

2009/10/21 9:22:40 来源:慧聪网
   也有的人认为澳优本身没有错,只是做法很“巧妙”,名称和宣传都诉求“来自澳洲”,打了擦边球,企业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并没有过多地虚构自己。或许不能排除终端促销人员将澳优说成是国际品牌,但更多的是消费者自己的误解。如果真是这样,仅仅是消费者的误解,那为什么在这次事件中,澳优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却也一直在和公众纠缠品牌的“中”、“洋”问题?可见这种误导不全是“无心之举”,还是心存侥幸,还想保留“洋”外衣。

    也许有的企业会说,“高端、进口”这种潜规则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这种“崇洋”的消费心理而采取的无奈之举,并以此来为自己开脱、找理由,但扪心自问,又是谁让消费者有了这种心态?有分析说这种行为对于企业的发展不利,对于行业的发展不利。由此可见,在中国的奶粉消费市场已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企业造假——消费环境不规范、产品没保障——妈妈们选择相对有保障的洋品牌——国内企业打洋品牌的旗号——消费者更加不信任企业。而对于此,将责任归咎于消费者消费心理的不成熟显然是不正确的,消费者仅凭自身很难真正地辨别产品的质量,只能通过相应知识的社会传播、企业的对外宣传来了解。由此可见,社会上对奶粉知识的宣传普及是多么重要,企业行为的规范更是亟需加强。

    在澳优事件的争论中,有众多数据公布,如:2006年至2008年,澳优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07.9%,143.9%。2008年,澳优营业收入达到4.05亿,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的份额上升到2.3%,在所有企业中排名第13位;截止2009年上半年,澳优乳业实现盈利6516.1万元,较2008年同期的3017.9万元,增长约115%;2009年,公司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利润1.8亿元……这些说明,澳优之所以这么做(擦边球宣传),之所以在此次事件中说不清、道不明,没有明确表态,是有这么多的现实利润在里边的。    

    其实“百年乳企澳洲塔图拉HACCP质量控制”、“澳大利亚乳品局DairyGood优质乳品认证”、澳大利亚检验检疫局严格检验”、“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等等本来是澳优产品最好的明证,却因了这种宣传上的误导,对其整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继而引发消费者质疑。如果最初在宣传中明确引导,那以优良的产品质量同样会让“澳优”深入人心,也许其在上市时公布的“下一步进入香港和澳门,迈向国际化”之路会走得平坦一些。

    潜规则到底“潜”了谁?

    好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产生好的销售业绩,本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在现实中,即使是好的产品也要靠这种所谓的“潜规则”来操作;正如前所言,“潜规则”长远下去必然会损害企业的发展,损害行业的发展。目前澳优的声誉明显受到了影响,澳优公司也开始多方公关;至于销售业绩,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同时,这其中还有更大的受害者——消费者。如果产品质量有问题,消费者受害毋庸置疑;即使没问题,但消费者的这种消费心理上的落差、伤害也是确实存在的,这种伤害看似无法物质化,但却是深刻的。回想“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潜规则,造成29万婴幼儿患上泌尿系统疾病,使奶粉产销量全国第一的三鹿轰然倒塌,使整个中国的乳业遭受寒冬至今难以全面恢复,这样的结果是多么地让人触目惊心!多么地难以承受之重!澳优事件的争议,值得让所有的从业者反思,本来是双赢的事情为什么到最后变成了双输?“潜规则”究竟“潜”了谁?

    对于中国的奶粉行业,以至乳业,甚至整个食品行业来说,不是每次公布的良好的产品检测结果就能让各方皆大欢喜。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中,产品消费知识的普及、对消费者的正确消费意识引导,良性消费环境的营造,企业对产品的严格生产和把关,企业竞争氛围的规范,等等,中国的奶粉业要做的还有很多!(来源:慧聪食品工业网  作者:董建华)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