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改革开放30年通辽市粮食总产量翻了5番以上

2008/12/8 13:41:43 来源:新华网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辽市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有力地推进了全市优势农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统计资料显示,1987年通辽市粮食总产量首次跨上35亿公斤的台阶,达到37.88亿公斤,第二年又跨上了40亿公斤的台阶,达到41.04亿公斤。

    测算,今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62亿公斤以上,是1978年的5.74倍。全市油料、蔬菜等作物产量稳步增长,2008年全市油料作物达0.98亿公斤,蔬菜产量达16.15亿公斤,分别是1978年的3.93倍和5.5倍。为适应畜牧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全市种植各类饲用作物100万亩以上,年产量在26亿公斤以上。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通过多年努力,适应市场需求,通辽市淘汰了一批劣质作物品种,压缩了一批大宗低产、低效作物品种,发展了玉米、水稻、蓖麻、食用菌等一批优质高效作物品种,培育了通辽黄玉米、东大荒水稻、道德红干椒、库伦荞麦等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名牌产品,使全市种植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形成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的格局。据农牧部门统计,2008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68.8万亩。其中,优质高产玉米已稳定在850万亩以上,达934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68.2%,占总播面积的56.5%。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34万亩。其中,亩纯收入超千元的高效作物158.9万亩,亩纯收入超过两千元的作物71万亩,亩纯收入超过三千元的12万亩。优质蔬菜面积稳步增长,2008年种植面积达114万亩,占总播面积的6.9%。以红干椒、番茄、西瓜、药材等为主的优势特色高效作物种植面积达58.4万亩。设施农业从无到有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达到14万亩以上。饲料作物面积不断扩大,2008年达105.15万亩,推进了全市大农业中畜牧主导产业的发展和畜产品结构优化。

    种植业生产的布局调整

    非适宜区、次适宜区的生产规模逐步缩小,向适宜区、最适宜区,转移区域资源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长期以来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种植业生产格局被打破。同时,全市各地在结构调整中,突出了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了一些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群体,如开鲁红干椒、科左中旗蓖麻、东大荒水稻、奈曼小米、库伦荞麦等在一定区域内已成为主导或支柱性产业,促进了全市种植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的发展。

    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得到改善

    农产品卫生质量安全得到高度重视,全市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194个,认证绿色食品143个,认证有机食品116个,全市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01.58万亩,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原料生产基地235万亩和12.1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迅速发展,增强了全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王景林)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